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药材>玳瑁肉

玳瑁肉

《中药大辞典》:玳瑁肉

药材名称玳瑁肉

拼音Dài Mào Ròu

出处《食性本草》

来源海龟科动物玳瑁

性味《纲目》:"甘,平,无毒。"

功能主治《食性本草》:"主诸风毒,行气血,去胸膈中风痰,镇心神,逐邪热,利大小肠,通妇人经脉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或煮食。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玳瑁肉

药材名称玳瑁肉

拼音Dài Mào Ròu

英文名Hawksbill as food

出处出自《食性本草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retmochelys imbricata (Linnaeus)

原形态玳瑁,体长60-170cm。头部具对称的鳞片,前额鳞2对。鼻孔近于吻端,吻长而侧扁,上颌钩曲,嘴似鹦鹉,颌缘锯齿状。幼时背甲的角板呈覆瓦状排列,随着年齿的增长而逐渐呈平铺状镶嵌排列。颈角板短宽;椎角板5块,中央有一明显的棱脊;肋角板左右各4块,第2块最大;缘角板每侧各11块,相邻第2对肋角板处的缘角板开始排列呈锯齿状;臀角板2块,其间有一缝隙。腹甲前缘有较小的喉角板;两侧自肱角板、胸角板、腹角板、股角板至肛角板中间,均有1条隆起。在腹部中沟两侧形成两条明显的棱嵴,每侧甲桥处有4块下缘角板,在腋、胯区尚有数块小角板。四肢扁平呈桨状,覆被大鳞,前肢较大,具有2爪,后肢短小,仅具1爪。尾短小,不露于甲外,背甲棕红色或棕褐色,有光泽,缀有浅黄色小花纹,头及四肢呈棕色,腹部黄黑色有褐斑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及海南西沙群岛等地。

性味味甘;性平

归经心;肺;肝经

功能主治祛风除痰;行气活血。主咳嗽痰多;月经不调

用法用量内服:适量,煎汤或煮食。

各家论述《食性本草》:主诸风毒,行气血,去胸膈中风痰,镇心神,逐邪热,利大小肠,通妇人经脉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龙角

    药材名称龙角拼音Lónɡ Jiǎo出处《别录》来源为古代大型哺乳动物的角骨化石。化学成分与龙骨、龙齿相似,主要为碳酸钙、磷酸钙。性味甘,平。①《药对》:"平。"②《纲目》

  • 厚朴花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厚朴花药材名称厚朴花拼音Hòu Pò Huā英文名FLOS MAGNOLIAE OFFICINALIS来源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

  • 朝鲜崖柏仁

    药材名称朝鲜崖柏仁拼音Cháo Xiān Yá Bǎi Rén别名长白侧柏仁、柏子仁来源药材基源:为柏科植物朝鲜崖柏的种仁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huja koraiensis Nakai采收和储藏:

  • 画眉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画眉草药材名称画眉草拼音Huà Méi Cǎo别名榧子草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星星草(《植物名汇》),蚊子草(《种子植物名称》)。出处《植物名实图考》来源为禾本科植

  • 紫藤子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紫藤子药材名称紫藤子拼音Zǐ Ténɡ Zǐ别名紫藤豆、藤花子、紫金藤子(《江苏植药志》),土木鳖(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)。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豆科植物紫藤的种子。原形态植物

  • 山土瓜

    药材名称山土瓜拼音Shān Tǔ Guā别名山红苕、野红苕[四川]、土瓜、红土瓜来源旋花科番薯属植物山土瓜Ipomoea hungaiensis Lingelsh. et Borza,以块根入药。秋季

  • 向日葵花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向日葵花药材名称向日葵花拼音Xiànɡ Rì Kuí Huā出处《民间常用药汇编》来源为菊科植物向日葵的花蕾,秋季采收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向日葵

  • 香叶树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香叶树药材名称香叶树拼音Xiānɡ Yè Shù别名冷青子、千金树(《广州植物志》),上冬青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小粘叶、臭油果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。出处《广西药植

  • 由跋

    药材名称由跋拼音Yóu Bá别名小南星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。出处《别录》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由跋的块茎。夏季采挖,去掉残茎、须根及外皮,晒干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约80厘米。地下块茎

  • 毛黄连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毛黄连药材名称毛黄连拼音Máo Huánɡ Lián别名毛连出处《陕西中草药》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蜀侧金盏花的全草。夏季采收,洗净,阴干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。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