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药材>蒟酱

蒟酱

《中药大辞典》:蒟酱

药材名称蒟酱

拼音Jǔ Jiànɡ

别名枸酱(《汉书》),蒟子(《广志》),土荜拨(《食疗本草》),大荜拨(《成都县志》),蒟青、槟榔蒟(《岭南草药志》),青蒌、香荖(《广东中草药》),芦子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。

出处《唐本草》

来源胡椒科植物蒟酱果穗。秋后果实成熟时采摘,晒一日后,纵剖为二,晒干。

原形态蒟酱,又名:浮留藤(《唐本草》),扶留藤,扶恶士、蒌藤(《纲目》)。

常绿攀援藤本,高可达10米。叶互生,大而厚,卵状长圆形,基部常偏斜,长10~15厘米,宽4~10厘米。穗状花序,长5~15厘米,下垂。浆果肉质,绿黄色,互相连合成一长圆柱状体。花期5~7月。

生境分部生长于阴湿的森林中。分布于云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台湾等地。产于云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
性状果穗黑褐色,呈弯曲的长条状,长约3~6厘米不等,果柄长约2~4厘米,具纵沟纹。易折断,折断时有粉尘飞出,断面色较浅。气特殊,味辛辣。以干燥不霉,味辣而浓者为佳。

化学成分根含β-谷甾醇。

炮制雷公炮炙论》:"凡使蒟酱,采得后,以刀刮上粗皮,便捣,用生姜自然汁拌之,蒸一日了出,日干。每修事五两,用生姜汁五两,蒸干为度。"

性味①《唐本草》:"味辛,温,无毒。"

②《纲目》:"气热,味辛。"

功能主治温中,下气,散结,消痰。治心腹冷痛,吐泻,虫痛,咳逆上气。

①《唐本草》:"主下气温中,破痰积。"

②《食疗本草》:"散结气,治心腹中冷气。"

③《海药本草》:"主咳逆上气,心腹虫痛,胃弱虚泻,霍乱吐逆,解酒食味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0.8~1.5钱。外用:研末掺。

复方治牙痛:蒟酱、细辛各半两,大皂荚五铤(去子,每孔入青盐,烧存性)。同研末,频掺吐涎。(《御药院方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蒟酱

药材名称蒟酱

拼音Jǔ Jiànɡ

英文名Fruit-spike of Betel Pepper

别名蒟酱、蒟子、土荜茇、大荜茇、蒟青、摈榔蒟、青萎、芦子、大芦子、青蒟、槟榔蒌。

出处出自《名医别录》1.《唐本草》:蒟酱生巴蜀。蔓生,叶似王瓜而厚大,味辛香,实似桑椹,皮黑肉白。西戎亦时将来,细而辛烈,或渭二种。交州、爱州人云,蒟酱人家多种,蔓生,子长大。谓苗为浮留藤。取叶合摈榔食之, 幸而香也。又有荜拔,丛生,子细昧辛,烈于蒟酱,此当信也。

2.《本草图经》:蒟酱,刘渊林注《蜀都赋》云,蒟酱缘木而生,其子如桑椹,熟时正青,长二三寸,以蜜藏而食之,辛香,温调五脏。今云蔓生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药胡椒科植物蒟酱的果穗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iper betle L.

采收和储藏:秋后果实成熟时采摘,晒1d后,纵破为二,晒干。

原形态蒟酱 藤本,长达数米。枝梢近木质,茎无毛,常绿,攀援,节上常生根。叶互生,大而厚,纸质至革质,背面及嫩叶脉上有密细腺点;叶柄长2-5cm,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;叶片阔形至卵状长圆形,上部的有时为椭圆形,长7-15cm,宽5-11cm,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、浅心形或上部的有时钝圆,两侧相等至稍不等,腹面无毛,背面沿脉上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,叶脉7条,最上1对通常对生,少有互生,离基0.7-2cm从中脉发出,余者均基出,网状脉明显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;雄花序开花时几与叶片等长;总花梗与叶柄等长,花序轴被短柔毛;苞片圆形或近圆形,稀倒卵殂,近无柄,盾状,直径1-1.3mm;雄蕊2,花药肾形,2裂,花丝粗,与花药等长或较长;雌花序长约3-5cm,于果期延长,直径约10mm,花序轴密被毛,苞片与雄花序的相同;子房下部嵌生于肉质花序中并与其合生,先端被柔毛,柱头通常4-5,披针形,长约0.6mm,被绒毛。浆果,先端稍凸,有绒毛,下部与花轴合生成为一柱状、肉质、带红色果穗。花期5-7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长于阴湿的森林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、海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台湾等地。

性状1.性状鉴别 果穗呈弯曲半圆柱形,由许多小浆果聚合而成,长3-12cm。表面黑褐色,有凹凸不平的突起,切面淡棕色,具明显圆形种粒痕迹,有穗梗。质硬面脆,断面黄棕色或棕黑色,周围可见红棕色的种粒。气芳香,味辛辣。

显微鉴别浆果横切面:中果皮为类圆形细胞,排列疏松,有大型油室散在,内侧为一列排列整齐的类方形油细胞。种皮由二层排列紧密的方形或长方形细胞组成,壁呈黄棕色,外层包较深,富油质。胚乳细胞富含油滴及淀粉粒。

化学成分根含B-谷甾醇。

鉴别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1g,加乙醇5ml,稀盐酸2滴,置水浴上加热2min,滤过。滤波中加 3%碳酸钠溶液 lml,置水浴上加热3min,移于冰水浴中冷却,加重氨化试剂1-2滴,显红色。

炮制雷公炮炙论》:凡使蒟酱,采得后,以刀刮上粗皮,便捣,用生姜自然汁拌之,蒸一日了出,日干。每修事五两,用生姜汁五两,蒸干为度。

性味辛;温

归经肺;脾经

功能主治温中下气,消痰散结,止痛。。主院腹冷痛,呕吐泄泻,虫积腹痛,咳逆上气,牙痛。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2-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掺。

复方治牙痛: 蒟酱、细李各半两,大皂荚五蜒(夫子,每孔入青盐,烧存性)。 同研末,频掺吐涎。(《御药院方》)

各家论述1.《唐本草》:主下气温中,破痰积。

2.《食疗本草》:散结气,治心腹中冷气。

3.《海药本草》:主咳逆上气/办腹虫痛,胃弱虚泻,霍乱吐逆,解酒食味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花松萝

    药材名称花松萝拼音Huā Sōnɡ Luó来源药材基源:为松萝科植物花松萝的地衣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snea florida (L.)Wigg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切段,晒干。原形态

  • 细叶泥炭藓

    药材名称细叶泥炭藓拼音Xì Yè Ní Tàn Xiǎn别名满天星来源苔藓类细叶泥炭藓Sphagnum teres (Schimp.)Angstr.,以全草入药

  • 四孢蘑菇

    药材名称四孢蘑菇别名原野蘑菇、蘑菇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四孢蘑菇Agaricus campestris L. ex Fr.,以子实体入药。生境分部春、夏、秋三季雨后,产生在旷野、庭园、牧场及有

  • 肥猪苗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肥猪苗药材名称肥猪苗拼音Féi Zhū Miáo别名黄菊莲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出处《贵州民间药物》来源为菊科植物蒲儿根的全草。夏季采收。原形态一年或二年生草本,高

  • 凤尾蕉花

    药材名称凤尾蕉花拼音Fènɡ Wěi Jiāo Huā别名铁树花、梭罗花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出处《福建民间草药》来源为苏铁科植物苏铁的花。夏季采收。性味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甘微温

  • 鹭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鹭肉药材名称鹭肉拼音Lù Ròu出处汪颖《食物本草》来源为鹭科动物白鹭的肉。原形态白鹭(陆玑《诗疏》),又名:舂鉏(《尔雅》),鹭鸶(《本经》),白鸟(陆玑《诗疏》

  • 青藤

    药材名称青藤拼音Qīnɡ Ténɡ别名寻风藤、清风藤、滇防己、大青木香、大青藤、岩见愁、排风藤、过山龙、羊雀木、鼓藤、豆荚藤、追骨风、爬地枫、毛防己、青防己、风龙、苦藤、黑防己、吹风散、追骨散、土藤。

  • 石斑鱼

    药材名称石斑鱼拼音Shí Bān Yú来源药材基源:为鳍科动物鲑点石斑鱼、青石斑鱼等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Epinephelus fario(Thunberg)2.Epinephelus aw

  • 关东丁香

    药材名称关东丁香拼音Guān Dōnɡ Dīnɡ Xiānɡ出处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木犀科植物关东巧玲花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yringa pubescens Turcz

  • 人尿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人尿药材名称人尿拼音Rén Niào出处《别录》来源取健康人的小便,去头尾,用中间一段。一般以10岁以下儿童的小便为佳,名为"童便"。性味咸,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