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药材>越橘果

越橘果

《中药大辞典》:越橘果

药材名称越橘果

拼音Yuè Jú Guǒ

出处《吉林中草药》

来源杜鹃花科植物越橘成熟果实

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越橘叶"条。

药理作用参见"越橘叶"条。

功能主治《吉林中草药》:"止痛。治痢疾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~3钱。

复方治肠炎,痢疾:越橘果二钱,水煎服。(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越橘果

药材名称越橘果

拼音Yuè Jú Guǒ

出处出自《吉林中草药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杜鹃花科植物越橘的成熟果实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accinium vitis-idaea L.[V.jesoenseMiq.;V.Vitisidaea L.Var.Genuinum Herde」

采收和储藏:9-10月采收,晒干。

原形态常绿矮小灌木。地下部分有细长匍匐的根茎,地上部分植株高10-30cm,茎纤细,直立或下部平卧,枝及幼枝被灰白色短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短,被微毛;叶片革质,椭圆形或倒卵形,长0.7-2cm,宽0.4-0.8cm,先端圆,有凸尖或微凹缺,基部宽楔形,边缘反卷,有浅波状小钝齿,表面无毛或沿中脉被微毛,背面具腺点状伏生短毛。短总状花序,生于去年生枝顶,长1-1.5cm,稍下垂,有2-8朵花;序轴纤细,有微毛;苞片红色,宽卵形;小苞片2,卵形;萼筒短钟状无毛,萼片4,宽三角形;花冠白色或淡红色,钟状,4裂,裂片三角状卵形,直立;雄蕊8,花丝很短,有微毛,药室背部无距,药管与药室近等长;花柱丝状,稍超出花冠。浆果近球形,熟时紫红色。花期6-7月,果期8-9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900-3200m的落叶松林下、白桦林下、高山草原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新疆、黑龙江、吉林、内蒙古等地。

药理作用干燥全草的5%提取液对雄蛙有抗性激素作用,此作用并非由于鞣质所致。叶的浸剂或煎剂可作利尿剂(治肾结石),并可用于风湿、痛风,果可用于维生素缺乏症。

性味酸;甘;性平;有毒

功能主治止泻痢。主痢疾;肠炎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-9g。

复方治肠炎,痢疾: 越橘果二钱,水煎服。 (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)

各家论述《吉林中草药》:止痛。治痢疾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白果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白果药材名称白果拼音Bái Guǒ英文名SEMEN GINKGO别名白果仁来源本品为银杏科植物银杏(白果树、公孙树)Ginkgo biloba L.的干燥成熟种子。秋季种子成熟

  • 菥蓂子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菥蓂子药材名称菥蓂子拼音Xī Mínɡ Zǐ出处《本经》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种子。5~6月果实成熟时采取全株,打下种子,晒干,扬净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菥蓂&qu

  • 矮醋栗

    药材名称矮醋栗拼音ǎi Cù Lì英文名swamp Currant别名黄果矮茶藨。出处始载于《拉汉种子植物名称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虎耳草科植物矮茶蔍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ibes humile

  • 驳骨丹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驳骨丹药材名称驳骨丹拼音Bó Gǔ Dān别名小驳骨、细叶驳骨兰、臭黄藤来源为爵床科裹篱樵属植物裹篱樵Gendarussa vulgaris Nees [Justicia

  • 红瑞木

    药材名称红瑞木拼音Hónɡ Ruì Mù别名椋子木来源药材基源:为山茱萸科植物红瑞木的树皮、枝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wida alba Opiz[Cornus alba L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

  • 骨碎补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骨碎补药材名称骨碎补拼音Gǔ Suì Bǔ英文名RHIZOMA DRYNARIAE别名肉碎补、石岩姜、猴姜、毛姜、申姜、爬岩姜、岩连姜来源本品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

  • 苒苒草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苒苒草药材名称苒苒草拼音Rǎn Rǎn Cǎo别名粉绿铁线莲、灰绿铁线莲、黄花铁线莲、透骨草来源毛茛科苒苒草Clematis glauca Willd.,以全草入药。生境分部内蒙古

  • 棠梨枝叶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棠梨枝叶药材名称棠梨枝叶拼音Tánɡ Lí Zhī Yè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棠梨的枝叶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棠梨"条。性味①《救

  • 胡椒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胡椒药材名称胡椒拼音Hú Jiāo英文名FRUCTUS PIPERIS别名白胡椒、黑胡椒来源本品为胡椒科植物胡椒Piper nigrum L.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实。秋末至次春

  • (鱼彭)鱼鳃

    药材名称(鱼彭)鱼鳃拼音( Yú Pénɡ ) Yú Sāi英文名gill, branchia of Japanese Devil ray;Mobula出处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