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药方剂>六君子汤

六君子汤

世医得效方》卷五:六君子汤

药方名称六君子汤

处方人参(去芦)甘草(炙)白茯苓(去皮)白术(去芦)陈皮半夏各等分

制法上锉散。

功能主治健脾补气,和中化痰。治脾胃虚弱,面黄体瘦,或久患疟痢,不思乳食,或呕吐泄泻,饮食不化,或时患饮食停滞,或母有前症,致儿为患。

用法用量每服9克,用水150毫升,煎至100毫升,不拘时服。

摘录世医得效方》卷五

《嵩崖尊生》卷八:六君子汤

药方名称六君子汤

处方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、炙草、神曲山楂麦芽

功能主治脾弱。方食已即困欲卧。

摘录《嵩崖尊生》卷八

《嵩崖尊生》卷十五:六君子汤

药方名称六君子汤

处方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、炙草、柴胡黄芩

功能主治脾虚唇动。

摘录《嵩崖尊生》卷十五

《医门八法》卷二:六君子汤

药方名称六君子汤

处方党参5钱,白术3钱,茯苓2钱,炙草1钱,陈皮1钱,法夏1钱,乌梅5个。

功能主治健脾,暖肾,敛肝。主痰饮。

用法用量生姜3片,大枣2个为引,送服四神丸1钱5分。

各家论述治痰饮者,健脾、暖肾、敛肝,盖缺一不可矣。宜六君子汤重加乌梅,送四神丸。六君子汤健脾者也,四神丸暖肾者也,乌梅敛肝者也。此筹思再四,曾施而已效者也。

摘录《医门八法》卷二

《回春》卷三:六君子汤

药方名称六君子汤

处方人参(去芦)1钱,白术(去芦)1钱,茯苓(去皮)1钱,白芍(炒)1钱,山药(炒)1钱,当归1钱,藿香5分,砂仁5分,莲肉10粒,乌梅1个,半夏(姜汁炒)8分,陈皮8分,甘草3分,炒米100粒。

制法上锉1剂。

功能主治久病胃虚呕吐。

用法用量生姜3片,大枣1个,水煎,徐徐温服。

摘录《回春》卷三

《回春》卷二:六君子汤

药方名称六君子汤

处方人参7分,白术(去芦)1钱,白茯苓(去皮)1钱,陈皮1钱,半夏(姜汁制)1钱,香附1钱2分,木香5分,砂仁5分,甘草3分。

制法上为散。

功能主治食厥。因过于饮食,胃气自伤,不能运化,致昏冒者。

用法用量先用姜、盐汤多灌,探吐之后,服六君子场。

摘录《回春》卷二

《片玉痘疹》卷八:六君子汤

药方名称六君子汤

处方人参白术(炒)、白茯苓甘草(炙)、黄耆(炙)、陈皮半夏神曲(炒)、木香砂仁升麻(酒炒)。

功能主治痘疮起发之后,能食而泄泻者。

用法用量大枣为引,水煎服。

摘录《片玉痘疹》卷八

《朱氏集验方》卷十一:六君子汤

药方名称六君子汤

处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曲、没石子各等分。

制法上为末。

功能主治脾虚胃弱,生风多困。

用法用量水7分盏,加冬瓜子少许,同煎服。

摘录《朱氏集验方》卷十一

普济方》卷一四七引《德生堂方》:六君子汤

药方名称六君子汤

处方人参白术黄耆、白茯苓甘草山药各等分。

功能主治助脾进食,辟邪气。主伤寒汗、下之后,将见平复者。

用法用量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钱,水1盏半,加生姜3片,大枣1个,同煎至7分,去滓温服,不拘时候。

如渴,加干葛、乌梅;大便自利,加陈皮厚朴砂仁、肉豆蔻;余热,加银柴胡

摘录普济方》卷一四七引《德生堂方》

《嵩崖尊生》卷八:六君子汤

药方名称六君子汤

处方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黄耆、炙甘草、枣仁。

功能主治年高不寐。

摘录《嵩崖尊生》卷八

《得效》卷五:六君子汤

药方名称六君子汤

处方人参甘草、白茯苓白术、肉豆蔻(湿纸裹,煨熟,锉碎,以厚纸盛,压去油)、诃子(煨,去核)各等分。

制法上为散。

功能主治脏腑虚怯,心腹胀满,呕哕不食,肠鸣泄泻。

用法用量每服3钱,加生姜3片,红枣2个,水煎服;或为末,热盐汤调服亦可。

摘录《得效》卷五

《济生》卷七:六君子汤

药方名称六君子汤

处方人参1两,白术1两,橘红半两,半夏(汤泡7次)半两,枳壳(去瓤,麸炒)半两,甘草(炙)半两。

功能主治脾脏不和,不进饮食,上燥下寒,服热药不得者。

用法用量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钱,水1盏半,加生姜7片,枣子1个,煎至7分,去滓温服,不拘时候。

摘录《济生》卷七

杨氏家藏方》卷六:六君子汤

药方名称六君子汤

别名六物汤

处方枳壳(去瓤,麸炒)、陈橘皮(去白)、人参(去芦头)、白术、白茯苓(去皮)、半夏(汤洗7遍,切作片子)各等分。

制法上为粗末。

功能主治胸膈痞塞,脾寒不嗜食,服燥药不得者;痰气上攻,头眩日晕,呕吐,胸膈不快;及痰疟潮作,寒热往来,头痛不止。

用法用量六物汤(《普济方》卷一六四)。

摘录杨氏家藏方》卷六

医学正传》卷三引《局方》:六君子汤

药方名称六君子汤

处方陈皮1钱,半夏1钱5分,茯苓1钱,甘草1钱,人参1钱,白术1钱5分。

功能主治益气补中,健脾养胃,行气化滞,燥湿除痰,理气降逆。主脾胃虚弱,气逆痰滞。食少便溏,咳嗽有痰,色白清稀,短气痞满,呕恶呃逆,吞酸,面色萎黄,四肢倦怠;以及脾虚膨胀,外疡久溃,食少胃弱者;痔漏日久,脉数而涩,饮食日减,肢体愈倦,一切不足之证;胃气虚热,口舌生疮;中气不和,时时带下。

用法用量方中人参改为党参,制成丸剂,名六君子丸(见《中药成方配本》)。

注意真阴亏损者忌用。

各家论述医方考》:壮者气行则愈,怯者着而成病。东南之土卑湿,人人有痰,然而不病者,气壮足以行其痰也。若中气一虚,则不足以运痰而痰证见矣。是方也,人参白术茯苓甘草,前之四君子也,所以补气;乃半夏则燥湿以制痰,陈皮则利气以行痰耳。名之曰六君子者,表半夏之无毒,陈皮之弗悍,可以与参、苓、术、草比德云尔!

临床应用1.泻痢《寿世保元》:一人患痢,后重,自知医,用芍药汤,后重益急,饮食少思,腹寒肢冷。予以为脾胃亏损,用六君子汤加木香炮姜,三剂而愈。

2.吞酸《寿世保元》:一妇人吞酸嗳腐,呕吐痰涎,面色纯白。用二陈、黄连枳实之类,加发热作渴,肚腹胀满。予曰:此脾胃亏损,末传寒中。不信,仍作火治,肢体肿胀如蛊。余以六君加附子木香治之,胃气渐醒,饮食渐进,虚火归原,又以补中益气加炮姜木香茯苓半夏兼服,全愈。

3.眩晕痞闷《张氏医通》:缪某,偶因小愤,遂致眩晕痞闷,三月来服豁痰利气药不应,反觉疲倦,饮食日减,下元乏力。至七月下浣,邀石顽诊之,六脉似觉有余,指下略无冲和之气,气口独滞不调,时大时小,两尺俱濡大少力,此素多痰湿,渐渍于水土二经,复加剥削之剂屡犯中气,疲倦少食,迨所必致。法当先调中气,输运水谷之精微,然后徐图温补下元。为疏六君子汤加当归兼调营血,庶无阳无以化之虞。

摘录医学正传》卷三引《局方》

丹溪心法》卷四:六君子汤

药方名称六君子汤

处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砂仁陈皮(一方加半夏)。

功能主治脾胃不和,不进饮食,上燥下寒,服热药不得者。

用法用量生姜3片,大枣1个,水煎服。

摘录丹溪心法》卷四

普济方》卷三十七引《德生堂方》:六君子汤

药方名称六君子汤

处方人参1两半,白术1两半,白茯苓1两半,当归1两半,黄耆1两半,白扁豆1两半,甘草1两半。

制法上为末。

功能主治便血不止,脾胃虚寒,饮食不进,身体羸瘦。

用法用量每服2-3钱,米饮调下,1日3次。

摘录普济方》卷三十七引《德生堂方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活络膏

    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(北京方):活络膏药方名称活络膏处方穿山甲(生)2钱5分,五倍子2钱5分,防风2钱5分,当归2钱5分,羌活2钱5分,独活2钱5分,白芷2钱5分,黄连2钱5分,枳壳2钱5分,官桂2

  • 温肾调气汤

    药方名称温肾调气汤处方杜仲12克续断9克桑寄生15克 台乌药6克 破故纸6克菟丝子 焦艾各9克 炒狗脊6克功能主治补肾安胎。治妊娠数月,腰酸作胀,少腹疼痛,有下坠感,小便多,白带较重,舌正常,苔白,脉

  • 藿香厚朴汤

    药方名称藿香厚朴汤处方藿香叶厚朴(去粗皮,用生姜60克切片,枣10枚劈破,同煮半日取出,去姜、枣,锉,焙)半夏(浆水浸一宿,切,汤洗七遍,入粟米30克同炒黄,去米)甘草(生,锉)人参白茯苓(去黑皮)各

  • 加减泻黄散

    《卫生宝鉴》卷十九:加减泻黄散药方名称加减泻黄散别名泻黄散、加减黄连散处方黄连5分,茵陈5分,黄柏4分,黄芩4分,茯苓3分,栀子3分,泽泻2分。功能主治退脾土,复肾水,降心火。主小儿季夏身热痿黄。身体

  • 金铃黄柏散

    药方名称金铃黄柏散处方金铃子(去核)3钱,黄柏3钱,车前3钱,茯苓3钱,泽泻1钱许,川萆薢5钱,玄胡2钱,山楂2钱,青皮1钱许,橘核(炒,研)5钱。功能主治清热祛湿。主诸疝病属湿热者。用法用量如湿热内

  • 萆薢汤

    《外科正宗》卷三:萆薢汤药方名称萆薢汤处方川萆薢6克苦参防风何首乌各15克威灵仙当归白芷苍术胡麻石菖蒲黄柏各1.8克羌活川椒各1.2克龟版4.5克红花1克甘草15克功能主治主杨梅疮结毒,筋骨疼痛,头胀

  • 清肝宁心汤

    药方名称清肝宁心汤处方钩藤15-30克,丹参30克,合欢皮12克,生珍珠母20克,夏枯草15克,酸枣仁15克,炙甘草3克。功能主治清肝解郁,养心安神。主肝郁气滞,郁久化火,热忧心神。(神经衰弱)用法用

  • 真方圣散子

    药方名称真方圣散子处方御米壳3两(捣碎,醋炒黄色),肉豆蔻(面裹煨,去面)1两,赤石脂1两,乌鱼骨(去皮)1两,甘草(炙黄)1两,楝丁香1两,诃子皮1两,干姜(炮)1两。制法上为细末。功能主治固养脾胃

  • 旱莲草散

    药方名称旱莲草散处方旱莲草子。制法上药瓦上焙,研末。功能主治肠风脏毒,下血不止。用法用量每服2钱,米饮送下。摘录方出《本草纲目》卷十六引《家藏经验方》,名见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十七

  • 马蹄汤

    药方名称马蹄汤处方马蹄(下者烧灰)、猫儿毛(烧灰)、男子头垢(烧灰)。制法上和匀。功能主治定痛除根。主断根皲。用法用量先以黎根及茎,樟木叶汤洗令净洁、清油调涂,用绢绵护定,休着水。摘录《普济方》卷三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