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药方剂>安中散

安中散

《宋·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:安中散

药方名称安中散

处方玄胡索(去皮)、良姜(炒)、干姜(炮)、茴香(炒)、肉桂,各五两。牡蛎(煅)四两,甘草(炒)十两。

炮制上为细末。

功能主治治远年日近脾疼翻胃,口吐酸水,寒邪之气留滞于内,停积不消,胸膈胀满,攻刺腹胁,恶心呕逆,面黄肌瘦,四肢倦怠。

又治妇人血气刺痛,小腹连腰攻注重痛,并能治之。

用法用量每服二钱,热酒调下,妇人淡醋汤调服。

如不饮酒者,用盐汤点下。并不拘时。

摘录《宋·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

《三因》卷八:安中散

药方名称安中散

别名安中汤

处方地黄2两半,巴戟天2两半(去心),龙骨2两半,远志3两(去心,炒),茯苓3两,天雄3两(炮,去皮脐),五味子3两,山药3两半,苁蓉4两(酒浸),续断4两,蛇床子4两半(略炒),菟丝子(酒浸)4两半。

制法上为细末。

功能主治醉饱心虚而合阴阳,累于心脾肾三经,而致三焦虚寒,短气不续,腹不安食,随即洞下,小便赤浊,精泄不禁,脚胫酸疼,小腹胀满。

用法用量安中汤(《奇效良方》卷三十四)。

摘录《三因》卷八

圣济总录》卷六十三:安中散

药方名称安中散

处方小麦(炒黄)4两,干姜(锉,炒)1两,甘草半两(炙),陈曲(炒)半两。

制法上为散。

功能主治除邪热,和胃进食。主干呕。

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,以大枣煎汤调下。

摘录圣济总录》卷六十三

《局方》卷三(宝庆新增方):安中散

药方名称安中散

处方玄胡索5两(去皮),良姜5两(炒),干姜5两(炮),茴香5两(炒),肉桂5两,牡蛎(煅)4两,甘草(炒)10两。

制法上为细末。

功能主治散寒止痛。主远年近日脾疼翻胃,口吐酸水,寒邪之气留滞于内,停积不消,胸膈胀满,攻刺腹胁,恶心呕逆,面黄肌瘦,四肢倦怠;及妇人血气刺痛,小腹连腰攻疰重痛。

用法用量每服2钱,热酒调下;妇人淡醋汤调服;如不饮酒,用盐汤点下;并不拘时候。

注意实热者忌服。

摘录《局方》卷三(宝庆新增方)

猜你喜欢

  • 当归人参散

    药方名称当归人参散处方当归半两,白术半两,黄芩半两,芍药半两,大黄半两,茯苓(去皮)半两,陈皮半两,人参3钱,黄耆(锉)3钱,川芎3钱,厚朴(去皮,姜制)3钱,官桂肉3钱,甘草1两,枳壳4钱(去瓤,麸

  • 附芎散

    药方名称附芎散处方大川芎2个(锉作4片),大附子1个(生,和皮,为末)。制法上以水和附子末如面剂,裹川芎作四处。如附子末少,加面少许裹毕,以针穿数孔,用真脑麝熏有穴处,纳香后再捻合其穴。如未觉内有香,

  • 澄水饮

    药方名称澄水饮处方银汤瓶内硷、水萍(焙干)、葛根(锉)各等分。制法上为粗末。功能主治渴疾。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,水1盏半,同煎至1盏,去滓温服。摘录《圣济总录》卷五十八

  • 疮科蛤蟆丸

    药方名称疮科蛤蟆丸处方防风2两,当归2两,薄荷2两,白芍2两,大黄2两,石膏2两,麻黄2两,连翘2两,芒消2两,甘草12两,枯芩4两,桔梗4两,栀子2两,大风肉2两,荆芥1两2钱,苍术2两,滑石12两

  • 己戍丹

    《中药成方配本》:己戍丹药方名称己戍丹处方西牛黄1钱,飞腰黄2钱,珠粉1钱,红硇砂1钱,麝香1钱,冰片1钱,玛瑙1钱(高粱酒煅),马牙消2钱。制法各取净末和匀,再研至极细为度,约成粉9钱5分。功能主治

  • 白云平安散

    药方名称白云平安散处方净滑石粉5钱,杭白芷1钱,净绿豆粉5两,生月石5两,薄荷冰3钱,梅片3钱。制法上为极细末,装瓷罐内,入土中埋3日,以去燥气,再加梅片4两,台麝香4分,共研1处。功能主治芳香解秽,

  • 独蒜丸

    药方名称独蒜丸处方大蒜不拘多少。制法于5月5日将大蒜捣烂,次入矾红,拌匀为丸,如龙眼大。功能主治截脾寒。主脾疟。用法用量每服1丸,大蒜汤嚼下。摘录《奇效良方》卷十二

  • 大圣镇风金丹

    药方名称大圣镇风金丹处方川乌头4两(去皮脐),全蝎1两(去毒,生用),晋矾2两(甘锅内枯,存性),附子4两(炮,去皮脐),白蒺藜2两(炮,去刺,另研),防风4两(去芦头),五灵脂2两(去石,别研),白

  • 伏龙散

    《仙拈集》卷四:伏龙散药方名称伏龙散处方伏龙肝(即灶心红土,炭火烧红,水飞,晒干)功能主治主治烫伤、烧伤。用法用量研末。人乳调敷。摘录《仙拈集》卷四《外科真诠》卷下:伏龙散药方名称伏龙散处方伏龙肝9克

  • 加味透肌汤

    药方名称加味透肌汤处方防风、干葛、当归、薄荷、山楂肉、枳壳、柴胡、陈皮、甘草、川贝母、煅石膏。功能主治小儿疟疾,因暑热盛,作渴作烦,汗不透者。用法用量生姜1片为引。摘录《幼科直言》卷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