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药方剂>茯苓膏

茯苓膏

方出《千金》卷六,名见《普济方》卷五十一:茯苓膏

药方名称茯苓膏

处方猪蹄2具(治如食法),白粱米1斗(洗令净,2味以水5斗,合煮猪蹄烂,取清汁3斗,用煮后药),白茯苓5两,商陆5两,萎蕤1两,白芷2两,藁本2两。

制法上(口父)咀,以前药汁3斗,并研桃人1升,合煮,取1斗5升,去滓。瓷瓶贮之,纳甘松零陵香末各1两人膏中,搅令匀,绵幕之。

功能主治令皮肤悦泽白润。主面多(黑干) (黑曾)及手皴。

用法用量每夜用涂手面。

摘录方出《千金》卷六,名见《普济方》卷五十一

《千金》卷二十七:茯苓膏

药方名称茯苓膏

别名仙方凝灵膏、凝灵膏、神仙茯苓膏、辟谷凝灵膏

处方茯苓(净,去皮)、松脂24斤,松子仁12斤,柏子仁12斤。

制法上药皆依法炼之。松、柏仁不炼,捣筛,白蜜2斗4升,纳铜器中汤上,微火煎1日1夕,次第下药,搅令相得,微火煎7日7夜止,为丸如小枣大。

功能主治轻身明目,不老。发白更黑,齿落重生,延年益寿。主

用法用量仙方凝灵膏(《千金翼》卷十三)、凝灵膏(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九八)、神仙茯苓膏(《圣惠》卷九十四)、辟谷凝灵膏(《普济方》卷二六四)。

摘录《千金》卷二十七

《摄生众妙方》卷二:茯苓膏

药方名称茯苓膏

处方大白茯苓不拘多少。

制法上为细末,用水漂去浮者,漂时先令少用水,如和面之状,全药湿方入水漂澄,取下沉者,以净布扭去水,晒干,再为末,再漂再晒,凡3次,复为细末。每末1斤,拌好白蜜2斤令匀,贮长瓷瓶内,箨皮封口置锅内,桑柴火悬胎煮尽1日,抵晚连瓶坐埋五谷内,次早倒出,以旧在上者装瓶下,旧在下者装瓶上,再煮再入五谷内,凡3日夜,次早取出,埋净土中7日,出火毒。

功能主治痰火。

用法用量每早、晚用3-4匙噙嚼,少时以白汤下。

摘录《摄生众妙方》卷二

景岳全书》卷六十四:茯苓膏

药方名称茯苓膏

处方当归3钱,白蒺藜3钱,羌活3钱,生地3钱,熟地3钱,甘草(去皮)3钱,连翘3钱,木通3钱,士茯苓半斤。

制法上为粗末,用水5-6碗,熬将半,用绢滤去滓,再熬成膏,晾冷。

功能主治杨梅疮,疯毒。

用法用量每服1大酒钟,日3次。轻者5-6料,重者10料痊愈。

注意熬药须用砂锅,忌房事、鸡、鱼、牛肉、椒醋发物。

摘录景岳全书》卷六十四

猜你喜欢

  • 黑豆羹

    药方名称黑豆羹处方黑豆3合,淡竹叶50片,枸杞茎叶5两(切)。功能主治壅毒攻心,烦热恍惚。用法用量以水2大盏煮2味,取1大盏,去滓,下枸杞叶,煮熟,入5味作羹,放温食之。摘录《圣惠》卷九十六

  • 降霜丸

    药方名称降霜丸处方黑豆49粒,绿豆49粒,百草霜5钱,硼砂2钱,朱砂2钱,牙消1钱,嫩儿茶1钱,滴乳香1钱,川黄连1钱(擂末)。制法乌梅肉捣烂为丸,如芡实大。功能主治生津助液,润燥滋枯,攻逐结痰,以通

  • 柴胡栀连汤

    药方名称柴胡栀连汤处方柴胡、黄芩、陈皮、甘草、川连、山栀。功能主治肝火五更泄泻。摘录《症因脉治》卷四

  • 杜仲木香散

    药方名称杜仲木香散处方杜仲(炒去丝)4两,木香4两,官桂1两。制法上为细末。功能主治活血化气。主腰痛。用法用量每服2钱,空心温酒送下。摘录方出《奇效良方》卷二十七,名见《医统》卷五十八

  • 红花桃仁汤

    《症因脉治》卷二:红花桃仁汤药方名称红花桃仁汤处方红花桃仁当归尾赤芍药泽兰叶 楂肉 丹皮红曲功能主治治外感吐血,表邪已解,吐血色紫,上焦蓄血,血臌腹胀。用法用量水煎服。摘录《症因脉治》卷二《兰室秘藏》

  • 珍奇散

    药方名称珍奇散处方珍珠炉甘石(煅)紫草茸各9克麝香枯矾各0.6克制法上为细末。功能主治治耳疮并耳内流脓。用法用量吹入耳内。摘录《丹台玉案》卷六

  • 清热解毒口服液

    药方名称清热解毒口服液处方石膏670g金银花134g玄参107g地黄80g连翘67g栀子67g 甜地丁67g黄芩67g龙胆67g板蓝根67g知母54g麦冬54g性状为棕红色的液体;味甜、微苦。炮制以上

  • 加味神术汤

    药方名称加味神术汤处方白术1钱,茅术1钱,当归1钱5分,茯苓2钱,苡仁4钱,厚朴1钱,砂仁1钱半,夏曲3钱(炒),佩兰叶1钱,川牛膝1钱5分,荷叶1角,生姜2片。功能主治伤湿,四肢倦怠,食少胸痞。摘录

  • 鳗鲡鱼煎

    药方名称鳗鲡鱼煎别名鳗鲡鱼散处方鳗鲡鱼(寸切,洗净)3斤,附子(炮裂,去皮脐)1两,柴胡(去苗)3分,芎?1两,知母(切,焙)1两,贝母(去心)1两,当归(切,焙)1两,鳖甲(去裙襕,醋炙)1两,荆芥

  • 绀珠木香槟榔丸

    药方名称绀珠木香槟榔丸处方木香1两,槟榔1两,当归1两,黄连1两,枳壳1两,青皮1两,黄柏1两,黄芩2两,陈皮2两,三棱2两,香附2两,牵牛末2两,莪术4两,大黄4两。制法上为末,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