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不自量力

不自量力

比喻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,不识时务。公元前712年,息、郑两国发生争执,息侯悍然出兵伐郑,郑庄公在边境上与其开战,将息国军队打得大败而逃。当时有识见的人士,由此看出息国是一个快要灭亡的国家。他们认为息国犯了不自量力等五大错误。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“郑、息有违言,息侯伐郑,郑伯与战于竟,息师大败而还。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。‘不度德,不量力,不亲亲,不征辞,不察有罪。犯五不韪而以伐人,其丧师也,不亦宜乎。”

【例句】:

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孤不度德量力,欲信大义于天下。” 唐·韩愈《悼张籍》:“蚍蜉撼大树,可笑不自量。” 宋·范仲淹《上吕相公书》:“是则系国家之安危,生民之性命,某岂可不自量力。”


偏正 不考虑自己的能力,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。语本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“不度德,不量力。”丰子恺《记音乐研究会中所见之一》:“我当时听了这位医科老学生的自白,在心中窃笑他的~。”△含贬义。用于描写过高地估计自己。→蚍蜉撼树↔量力而行。也作“自不量力”。


解释量:估计,估量。指自己不能客观地估量自己的能力。后常用来表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。

出处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“不度德,不量力。”

郑国和息国都是春秋时期两个地盘不大的诸侯国,但是郑国国君郑庄公励精图治,国力强盛。同时,郑国又是周王室东迁的主要依靠力量。因此,郑国内政外交都很成功,几乎可以认为是春秋早年的霸主。而息国国小力弱,不可与郑国同日而语。有一次,郑、息两国因言语不合而失和,息侯竟然主动攻打郑国。郑庄公于是同息侯在郑国边境交战,息侯大败而归。有识之士由此判断,息国将要灭亡。他们认为:“息国不考虑郑庄公的威德,不估量自己的实力,不亲近自己的同姓宗族,不明辨是非,不考察曲直,犯了这五条错误,还要去攻打别人。息国将要丧失掉自己的军队,不是很正常吗?”

近义螳臂当车

反义量力而行

例句

某些国家和分裂势力想就西藏、新疆问题向中国挑衅,简直是不自量力。


【词语不自量力】  成语:不自量力汉语词典:不自量力

猜你喜欢

  • 凌烟画

    同“凌烟画像”。宋邓剡《摸鱼儿.寿周耐轩府尹》词:“趁绿鬓朱颜,须入凌烟画。”【词语凌烟画】   汉语大词典:凌烟画

  • 步蟾宫

    源见“蟾宫折桂”。指科举及第。元施惠《幽闺记.书帏自叹》:“题雁塔,步蟾宫,前程万里附溟鸿。”【词语步蟾宫】   汉语大词典:步蟾宫

  • 镜圆璧合

    源见“破镜重圆”。比喻夫妻团圆。《再生缘》七二回:“乞万岁开一线之恩,赐归皇甫,俾使患难婚姻遂得镜圆璧合。”并列 比喻历经曲折而取得圆满结合。《再生缘》72回:“乞万岁开一线之恩,赐归皇甫,俾使患难婚

  • 鲁鱼亥豕

    《吕氏春秋.察传》:“子夏之晋,过卫,有读史记者,曰:‘晋师三豕涉河。’子夏曰:‘非也,是己亥也。夫己与三相近,豕与亥相似。’至于晋而问之,则曰:‘晋师己亥涉河也。’辞多类非而是,多类是而非,是非之经

  • 伶伦吹

    源见“伶伦凤律”。指吹奏美妙的音乐。唐韩愈《嘲鼾睡》诗之一:“虽令伶伦吹,苦韵难可改。”

  • 呼庚癸

    《左传.哀公十三年》:“吴申叔仪乞粮于公孙有山 氏……对曰:‘粱则无矣,粗则有之。若登首山以呼曰:‘庚癸乎!’则诺。’”杜预注:“军中不得出粮,故为私隐。庚,西方,主谷;癸,北方,主水。”后以“呼庚癸

  • 居安思危

    意谓在和平安定之时,要时刻保持戒备,以防止各种祸患的发生。公元前564年,中原霸主晋悼公率领诸侯两度伐郑,迫使郑国背楚向晋。战争胜利后,晋悼公将郑国为求和而进献的许多礼物如乐师、乐器分出一半赐给大夫魏

  • 梧鼠之技

    《荀子.劝学》:“腾蛇无足而飞,鼫鼠五技而穷。”梧鼠:即引文所云之鼫鼠。头似兔子,有黑、白、褐等颜色,专咬食农作物。相传梧鼠具有五种技能:能飞不能上屋;能缘(爬树)不能穷木(爬到树顶);能游不能渡谷;

  • 善和

    唐柳宗元《寄许孟容书》:“家有赐书三千卷,尚在善和里旧宅。”后因以“善和”借指藏书。宋刘克庄《转调二郎神》词:“幸有善和书堪读,何必然藜芸省。”明胡应麟《少室山房笔丛.经籍会通一》:“余小子遭时多故,

  • 归师勿掩,穷寇勿追

    归师:撤退的军队。掩:乘其不备进行袭击。穷寇:走投无路的敌人。 对撤退中的敌人不要袭击,对走投无路的敌人不要追赶。 指在特定条件下要防止敌人作拼死抵抗而使自己吃亏。语出《孙子.军争》:“归师勿遏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