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东涂西抹

东涂西抹

五代.王定保《唐摭言》卷三:“薛监(逢),晚年厄于宦途,尝策羸赴朝,值新进士榜下,缀行而出。时进士团所由辈数十人,见逢行李萧条,前导曰:‘回避新郎君!’逢冁(音chǎn,笑的样子)然,即遣一介语之曰:‘报道莫贫相!阿婆三五少年时,也曾东涂西抹来。’”

唐薛逢晚年失意,曾骑瘦马赴朝,值新进士列队而出,前导责薛逢让路,薛说当初我年少时,也曾“东涂西抹”来,言外之意是说胡乱写两篇文章,得一点功名,有什么了不起呢!此语本以妇女装饰为喻,后用为对自己写作的谦词。

宋.陆游《剑南诗稿》卷一《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遶屋树扶疏为韵》诗之九:“窭儒可怜生,西抹复东涂。”


并列 本指妇女涂脂抹粉。后常用作提笔作文或书画的谦辞。胡山源《散花寺》:“只有~,才觉得适合,因为这是不必应付人的,可以藏拙,可以心境坦然,不用紧张。”也比喻做事无规划、无定准。梁启超《新民说》2节:“非尔者,虽则今日变一法,明日易一人,~,学步效颦,吾未见其能济也。”现还形容书法不好的人到处写字。△用于妇女化妆或书画方面的谦辞。也作“东抹西涂”。


【典源】 五代·王定保《唐摭言》卷三:“薛监 (逢) 晚年厄于宦途,尝策羸(lei) 赴朝,值新进士榜下,缀行而出。时进士团所由辈数十人,见逢行李萧条,前导曰:‘回避新郎君!’逢冁然,即遣一介语之曰:‘报道莫贫相! 阿婆三五少年时,也曾东涂西抹来。’”

【今译】 唐代薛逢在朝中任秘书监,晚年失意。他曾骑瘦马上朝,正值新进士鱼贯而出。前导的人见薛逢的随从很少,便喝斥说:“回避新进士!”薛逢不禁失笑,遣一仆人上前说:“不必如此高声大气的,老婆婆年少时也曾涂脂抹粉过呢。”意为自己年轻时也曾为进士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少年得意的时光; 或用以谦称自己写诗著文。

【典形】 阿婆三五、东抹西涂、东涂西抹、老婆三五、三五阿婆、三五少年日、西抹东涂、谁知前进士。

【示例】

〔阿婆三五〕 宋·张孝祥《浣溪沙·再用韵》:“缓携纶旨凤池东,阿婆三五笑春风。”

〔东抹西涂〕 金·元好问《论诗》之十五:“世间东抹西涂手,枉著书生待鲁连。”

〔东涂西抹〕 金·元好问《自题写真》:“东涂西抹窃时名,一线微官误半生。”

〔老婆三五〕 宋·苏轼《南歌子》:“却愁弥勒下生迟,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。”

〔三五阿婆〕 清·王夫之 《落花诨体》之十:“三五阿婆曾莽撞,八千泪眼尽寒穷。”

〔三五少年日〕 宋·黄庭坚《戏答王定国》:“非复三五少年日,把酒偿春颊生红。”

〔西抹东涂〕 宋·陆游《和陈鲁山》之九:“窭儒可怜生,西抹复东涂。”


【词语东涂西抹】  成语:东涂西抹汉语词典:东涂西抹

猜你喜欢

  • 道腴

    《文选.班固〈答宾戏〉》:“慎修所志,守尔天符,委命供己,味道之腴。”李善注:“项岱曰:‘腴,道之美者也。’……桓谭《答杨雄书》曰:‘子云勤味道腴者也。’”后以“道腴”指某种学说、主张的精髓。南朝 齐

  • 言筌

    源见“得鱼忘荃”。喻指表意的言辞。南朝 齐王融《忏悔三业门颂》:“乐田生灭,患以全身,业资意造,事假言筌。”鲁迅《南腔北调集.世故三昧》:“不过凡事一说,即落言筌,不再能得三昧。”【词语言筌】   汉

  • 月下老儿

    同“月下老人”。《红楼梦》五七回:“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儿,预先注定,暗里只用一根红丝,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,凭你两家那怕隔着海呢,若有姻缘的,终久有机会作成了夫妇。”见“月 下老人”。《红楼梦》57回

  • 安事诗书

    《史记.陆贾列传》:“陆生时时前说称《诗》、《书》。高帝骂之曰:‘乃公居马上而得之(注:指天下,即今所谓政权),安事诗书!’陆生曰:‘居马上得之,宁可以马上治之乎?……’”刘邦于秦末天下大乱与楚汉相争

  • 春梦婆

    宋.苏轼《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回黎之舍》诗:“投梭每因东邻笑,换扇唯逢春梦婆。”又,宋.赵德麟《侯鲭录》卷七:“东坡老人在昌化,尝负大瓢,行歌于田间。有老妇年七十,谓坡云‘内翰昔日富贵,一场春梦。’

  • 八风舞

    源见“五经扫地”。又《资治通鉴.唐睿宗景云元年》载祝钦明事,胡三省注:“祝钦明所作《八风舞》,非春秋 鲁大夫众仲所谓舞者所以节八音行八风者也,借八风之名,而备诸淫丑之态耳。”指谄媚之舞。元 程自修《岁

  • 人己一视

    对人对己同等看待。宋代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二:“盖己为侍从台谏,则能攻宰相之失;己为宰相,则能受侍从台谏之攻。此正无意无我,人己一视之道。”主谓 待他人就像待自己一样。比喻公正无私。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

  • 赤龙子

    《史记.高祖本纪》:“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,徒多道亡。……到丰西泽中,止饮,夜乃解纵所送徒……高祖被酒,夜经泽中,令一人行前。行前者还报曰:‘前有大蛇当径,愿还。’高祖醉,曰:‘壮士行,何畏!’乃前

  • 祝华呼嵩

    源见“华封三祝”、“嵩岳三呼”。借指歌颂太平盛世。明叶宪祖《寒衣记》四折:“杀尽了这些奸雄成一统,大家来祝华呼嵩。”

  • 悲获麟

    同“悲麟”。晋刘琨《重赠卢谌》诗:“宣尼悲获麟,西狩涕孔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