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五体投地

五体投地

以两肘、两膝及头部着地的致敬仪式,是印度古代最隆重的礼节。佛教也沿用。《楞严经》卷一:“阿难闻已,重复悲泪,五体投地,长跪合掌,而白佛言。”后来用以比喻对人极其钦佩,推崇备至。


主谓 佛教行最恭敬之礼时,两肘、双膝和头都着地,称作“五体投地”。《楞严经》卷1:“~,长跪合掌,而白佛言。”后比喻崇拜或佩服到极点。冰心《冰心文集》:“对于这种女人,我只有~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佩服到极点方面。→顶礼膜拜 心悦诚服 首肯心折 ↔不甘雌伏 不甘示弱


解释用双肘、双膝及头一起着地行礼。后用来比喻佩服到极点。

出处唐·玄奘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二:“致敬之式,其仪九等:一发言慰问;二俯首示敬;三举手高揖;四合掌平拱;五屈膝;六长踞;七手膝踞地;八五轮俱屈;九五体投地。”

大唐西域记》是玄奘(唐代高僧,俗称唐僧)取经十九年间游历印度、西域的见闻实录,系奉唐太宗之命,由玄奘口述,弟子辩机整理而成。该书记载了西域至印度一百二十八个国家的都城疆域、地理历史、语言文化、生产生活、物产风俗、宗教信仰等情况,在历史、地理、考古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。

玄奘在《大唐西域记》中介绍说,印度致敬的仪式分为九等。一是用言语慰问;二是低头示敬;三是把手高举起来作揖;四是两手相合以示敬;五是屈膝示敬;六是蹲坐时挺直腰杆;七是弯曲两手两膝示敬;八是弯曲两手两膝再加上低头而表示尊敬;第九即“五体投地”,是九种礼仪中最恭敬的礼拜方式。“五体”即“五轮”,指双肘、双膝和额顶。“五体投地”就是两手两膝及额头都至地以示敬,其过程可描述为,正立合十,屈膝屈肘至地,翻掌,顶礼膜拜。

反义嗤之以鼻

例句

不少同学对李教授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

【词语五体投地】  成语:五体投地汉语词典:五体投地

猜你喜欢

  • 一言九鼎

    九鼎:古代传说夏禹铸九鼎,象征九州,夏、商、周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。此典指平原君赵胜称赞毛遂回答楚考烈王的一席话,使赵国的威望提高,比九鼎宝器还要尊贵。后以此典比喻能言善辩之士的一席话就能成大事,其作用

  • 西行回辙

    源见“鸣犊叹”。指时运不济,遭遇挫折。清 吴用威《江海谣》:“西行回辙昔笑孔,东来望气今非聃。”

  • 会心处不必在远

    会心:心领神会。 使人心领神会,思想有所收获的不在地点的远近,而在于人的颖悟。语出《世说新语.言语》:“简文入华林园,顾谓左右曰:‘会心处不必在远,翳然林水,便自有濠濮间想也。’”清.李渔《闲情偶寄

  • 巧舌如簧

    同“巧言如簧”。唐 刘兼《诫是非》诗:“巧舌如簧总莫听,是非多自爱憎生。”见“巧言如簧”。梁晓声《一个红卫兵的自白》:“他~,话说得天衣无缝。红卫兵听了洋洋自得飘飘然,他免遭许多皮肉之苦。”【词语巧舌

  • 岐山鸣凤

    《国语.周语上》:“周之兴也,鸑鷟鸣于岐山。”韦昭注:“鸑鷟,凤之别名。”后因以“岐山鸣凤”指兴王道成帝业的瑞兆。明 邵璨《香囊记.琼林》:“起贤佐渭水飞熊,表嘉瑞岐山鸣凤。”

  • 汉失中策

    《汉书.匈奴传下》:王莽伐匈奴,“莽将严尤谏曰:‘臣闻匈奴为害,所从来久矣,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。后世三家周、秦、汉征之,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。周得中策,汉得下策,秦无策焉。当周宣王时,猃狁内侵,至于泾

  • 代父从戎

    典出北朝无名氏《木兰诗》。诗中开始写木兰代父从军的决心:“昨夜见君贴,可汗大点兵,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阿爷无大儿,木兰无长兄,愿为市鞍马,从此替爷征。”中间写代父从军凯旋受赏的经过。最后写回到家乡

  • 帷幄近臣

    指亲近君主,参与谋略的臣子。《汉书.黄霸传》,“侍中乐陵侯高,帷幄近臣,朕之所自亲。”【词语帷幄近臣】  成语:帷幄近臣汉语大词典:帷幄近臣

  • 祁奚之荐

    《左传.襄公三年》及《襄公二十一年》、《国语.晋语七》、《史记.晋世家》等载:春秋 晋国大夫祁奚告老,将辞中军尉职事。晋悼公问谁可承接,祁奚先推荐仇人解狐。复问,又荐举其子祁午。时人因而有“外举不弃仇

  • 屠国

    源见“屠牛朝歌”。喻宰制天下,治理国家。唐柳宗元《天对》:“奋刀屠国,以髀髋厥商。”【词语屠国】   汉语大词典:屠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