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凿壁偷光

凿壁偷光

西京杂记》卷二(按:《西京杂记》一书,《隋书.经籍志》原不著撰者姓名,但旧题一作汉刘歆撰,也有作晋葛洪撰):“匡衡字稚圭,勤学而无烛,邻舍有烛而不逮,衡乃穿壁引其光,以书映光而读之。”

匡衡家贫,为人傭作,白天没有时间学习,只有晚上读书,而无钱买烛照读,便凿穿自家墙壁,引光映读。

旧时因以“凿壁偷光”或“穿壁引光”用为刻苦读书的典故。

唐.骆宾王《萤火赋》:“匪偷光于邻壁,宁假辉于阳燧(《淮南子.天文训》:“故阳燧见日,则燃而为火。”高诱注:阳燧,金也,取金杯无缘者,熟摩令热,日中时,以艾承之,则燃得火。)。”(《骆临海集笺注》卷六)

《醒世恒言》卷十一:“强爷胜祖有施为(按:此句喻孙权),凿壁偷光夜读书(按:此句喻孔明)。”


见“穿壁引光”。陈鲁民《名人的“成功秘诀”》:“至于力气,孔圣人的‘韦编三绝’靠的是力气,名儒董仲舒‘三年不窥园’凭的是力气,李白的磨杵成针,苏秦的悬梁刺股,匡衡的~,也大都是力气活。”


【典源】 晋·葛洪《西京杂记》卷二:“匡衡字稚圭,勤学而无烛。邻舍有烛而不逮,衡乃穿壁引其光,以书映光而读之。”

【今译】 汉代匡衡字稚圭,小时家中贫穷,他学习勤苦却无钱买烛。邻居家夜里点烛,烛光却照不进来,匡衡于是在墙壁上凿个洞,让烛光射过来,借烛光读书。

【释义】后以此典形容人刻苦读书。

【典形】 壁后匡衡、穿邻舍壁、穿墙、光偷凿壁、匡壁、匡衡壁、邻壁、邻烛,偷光、凿壁匡衡、凿壁生、凿邻家壁、烛借邻牖。

【示例】

〔壁后匡衡〕 宋·苏轼《白鹤峰新居欲成》之二:“瓮间毕卓防偷酒,壁后匡衡不点灯。”

〔穿邻舍壁〕 唐·岑参《秋夕读书幽兴》:“览卷试穿邻舍壁,明灯何惜借余光。”

〔穿墙〕 唐·张说《洛阳张司马集序》:“下惟覃思,穿墙嗜古。蓬山芸观之书,群玉悬金之记。”

〔光偷凿壁〕 清·赵翼《从吴民部寓斋借观》:“笑余欲乞邻家火,却似光偷凿壁余。”

〔匡壁〕 元·鲜于必仁《折桂令·书》:“匡壁韩檠,孔思周情,为日孳孳,尽老求成。”

〔匡衡壁〕 清·毛序《挽龚敬五》:“灯暗匡衡壁,尘淹子敬毡。”

〔邻壁〕 唐·骆宾王《萤火赋》:“匪偷光于邻壁,宁假辉于阳燧。”

〔邻烛〕 唐·骆宾王《上梁明府启》:“庶微润于江波,冀末光于邻烛。”〔偷光〕 唐·元稹《献荥阳公诗》:“惜日看圭短,偷光恨壁坚。”

〔凿壁匡衡〕 元·范康《陈季卿悟道竹叶舟》:“枉了学凿壁匡衡讲究,枉了学映雪孙康生受。”

〔凿壁生〕 宋·陈师道《简令由司理》:“居连里巷室连甍,多谢能空凿壁生。”


【词语凿壁偷光】  成语:凿壁偷光汉语词典:凿壁偷光

猜你喜欢

  • 竹叶羊车

    《晋书.后妃传上.武悼杨皇后传》附《胡贵嫔传》:“时帝(晋武帝司马炎)多内宠,平吴之后,复纳孙皓宫人数干,自此掖庭(古代皇宫中的旁舍,为宫嫔居住的地方)殆(大概,此约略之义)将万人。而并宠者甚众,帝莫

  • 柳家汀洲

    《玉台新咏》卷五南朝梁.柳恽《江南曲》:“汀洲采白苹,日落江南春。洞庭有归客,潇湘逢故人。”南朝梁.柳恽写江南春景诗有“汀洲采白萍”句。因柳恽当时为吴兴太守。故用“柳家汀洲”咏吴兴之典。唐.朱长文《吴

  • 易牛以宝剑

    源见“卖剑买牛”。称扬地方官吏劝民卖剑买牛,发展生产。宋王安石《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》诗:“易牛以宝剑,击壤胜弹铗。”

  • 袁安闭户

    同“袁安高卧”。宋陈著《沁园春.示诸儿》词:“要铁汉须从穷处求。那袁安闭户,恬然高卧,少陵任妇,长是贫愁。”

  • 一年之计在于春

    南朝.梁.萧绎《纂要》:“一年之计(计:安排,打算。)在于春,一日之计在于晨。”工作计划在春天就要打算安排好。一年的计划安排能否实现关键要看春天,指春天对于全年的安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告诫人们在新的

  • 清露晨流,新桐初引

    引:延长,伸展。 露水清晨初降,桐树始发新枝。 形容春晨的清新景象。语出《世说新语.赏誉》:“时(王)恭尝行散至京口射堂,于时清露晨流,新桐初引。”宋.李清照《念奴娇.春情》:“清露晨流,新桐初引

  • 痂嗜成癖

    源见“嗜痂”。喻恶癖。柳亚子《陈迩冬集鲁迅诗句媵以二律》之一:“喜君痂嗜能成癖,累我毫挥感已频。”

  • 师兴而雨

    《左传.僖公十九年》:“秋,卫人伐邢,以报菟圃之役,於是卫大旱,卜有事於山川,不吉。宁庄子曰:‘昔周饥,克殷而年丰,今邢方无道,诸侯无伯,天其或者欲使卫讨邢乎?’从之,师兴而雨。”卫国发生旱灾,占卜说

  • 梨花带雨

    唐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玉容寂寞泪阑干,梨花一枝春带雨。”原为形容杨贵妃泣下如雨时的姿容。后用以形容女子的娇艳。《封神演义》四回:“纣王定睛观看,见妲己乌云叠鬓,杏脸桃腮,浅淡春山,娇柔柳腰,真似海棠醉

  • 泰去否来

    源见“泰否”。谓好事到了尽头,坏事就来了;好运去而厄运来。唐戎昱《赠别张驸马》诗:“泰去否来何足论,宫中晏驾人事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