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声色俱厉

声色俱厉

色:脸色。厉:严厉。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。典出晋明帝司马绍之事迹。晋明帝司马绍少时聪明伶俐,为东宫太子时,有文武才略,礼贤好客,爱好文学,当时有名的大臣王导、温峤、桓彝、阮放等都和太子亲近,在他身边人才济济。大将军王敦早有谋反之心,见其英明,为朝野所推,惧怕将来不好对付,便想诬陷太子不孝而废掉他。于是王敦大会百官,问温峤:“皇太子有何德行可称?”声音、脸色都很严厉,要温峤回答。温峤说:“由礼看来,可称得上孝。”众人都认为确实如此,王敦的阴谋未能得逞。

【出典】:

晋书》卷6《明帝纪》159页:“敦素以帝神武明略,朝野之所钦信,欲诬以不孝而废焉。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:‘皇太子以何德称?’声色俱厉,必欲使有言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赵璘《因话录·卷一·宫都》:“……文帝欲以韦宣州温为翰林学士,韦以先父遗命恳辞。上后谓次对官曰:‘韦温,朕每欲用之,皆辞诉,又安用韦温?’声色俱厉。” 冰心《斯人独憔悴》:“厢房里的姨娘们,听见化卿声色俱厉,都搁下牌,站在廊外,悄悄的听着。”


主谓声色,说话的声音和脸色。厉,严肃,严厉。指说话声音与脸色极为严厉。语出《晋书·明帝纪》:“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:‘皇太子以何德称?’声色俱厉,必欲使有言。”李宽定《浪漫女神》:“安琪听着,心里又气又好笑,又失望,拉下脸来~地给了他几句。”△用于情感憎怒方面。→正言厉色 ↔和颜悦色。也作“声色并厉”。


【词语声色俱厉】  成语:声色俱厉汉语词典:声色俱厉

猜你喜欢

  • 海桑

    同“沧海桑田”。宋刘辰翁《摸鱼儿.和巽吾留别韵》词:“懒能看,海桑世界,风花过眼如传。”【词语海桑】   汉语大词典:海桑

  • 司马青衫泪

    唐.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座中泣下谁最多?江州司马青衫湿。”白居易写《琵琶行》时,正被贬为江州司马。他同情琵琶女的身世遭遇,并联想到自己的宦途不幸,因而“泣下最多”。后以“司马青衫泪”为形容十分悲伤的典

  • 前仆后起

    同“前赴后继”。清黄遵宪《近世爱国志士歌》:“党狱横兴,株连甚众,而有志之士,前仆后起。”见“前仆后继”。【词语前仆后起】  成语:前仆后起汉语大词典:前仆后起

  • 浣纱

    源见“西施”。指浣纱女西施。宋潘牥《洞仙歌》词:“自浣纱去后,落日平芜,行云断,几见花开花谢。”

  • 祭鸟

    《逸周书.时训》:“处暑之日,鹰乃祭鸟。”朱右曾校释:“杀鸟而不即食,如祭然。”又《礼记.月令》:“〔孟秋之月〕凉风至,白露降,寒蝉鸣,鹰乃祭鸟。”郑玄注:“鹰祭鸟者,将食之示有先也。既祭之后不必尽食

  • 犊鼻相如

    源见“文君沽酒”。借指落魄文士。清李渔《凰求凤.情饵》:“文君空辱当垆手,犊鼻相如只卖羞。”

  • 新亭相泣

    同“新亭对泣”。金元好问《大简之画松风图为修端卿赋》之二:“新亭相泣血沾襟,一日神州见陆沉。”

  • 入蜀星

    源见“使臣星”。指到蜀地的朝廷使者。宋苏轼《送家安国教授归成都》诗:“新科复旧贯,童子方乞灵。须烦凌云手,去作入蜀星。”

  • 立锥之地

    ①形容极小的地方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 “今秦失德弃义,侵犯诸侯社稷,灭六国之后,使无立锥之地。” ②形容一无所有,极度贫困。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 “富者田连阡陌,贫者无立锥之地。” ●《庄子·盗跖》

  • 木有根,水有源

    见“木本水源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