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

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

原作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比喻天道广大,无所不包。后则借指国家法网虽宽,但不会漏掉坏人。老子说,大自然的规律是,不斗争而善于获胜,不说话而善于回答,不召唤而自动到来,虽迟缓而善于谋划。天网极为广大,网孔虽稀,而从没有漏失。

【出典】:

《老子》73章:“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,不言而善应,不召而自来,绅然而善谋。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”

【例句】:

北齐·魏收《魏书·任城王传》:“又曰:‘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。见故欲求治本,莫若省事清心。”


见“天网恢恢”。蔡敦祺《林则徐》:“再有那个张腾已调往江西,他自以为诬告得逞,咱们无奈他何,却不知~。”


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”,言天道如网,广大而不疏漏,作恶者逃不出惩罚。

天网”,犹言 “天罚”。上天之道如网,专以网捕、惩治恶人。后以之比喻国法。

“恢恢”,宽广貌。

“疏”,稀疏、不密。

为什么 “疏而不漏”呢? 既然 “稀”、“不密”,为什么 “不漏”呢?

这牵涉到对 “疏而不漏”文义的理解。

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”,语出 《老子·七十三章》: 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”失,犹 “漏”。孙铲 《古今本考证》: “疎而不失,‘失’一作 ‘漏’。”“疎”为 “疏”之异体。

明·薛蕙 《老子集解》: “世之禁网虽密,然人多幸免者。惟天网恢恢广大,有若疏而不密,而为恶之人,无有能逃也。”“有若疏而不密”,翻译过来是: 好像有疏漏而不密的情况。仔细体会一下,“有若”( 好像有) 只是一个揣度之词。实际意思是: 并非 “疏”而不密,而是宽广无边, “天罗地网”,无所逃遁。 《论语·八佾( yì) 》: “获罪于天,无所祷也。”

从心理角度而言,因为 “天网”宽广无边,大得不可想象,所以感觉会有疏漏之处。而实际上 “疏而不漏”指的是 “好像稀疏而不泄漏”之意,其实并无疏漏,因为是 “天网”。而有 “疏”必“漏”指的是世间的 “禁网”。

国法有时有疏漏、不够完善的情况,但 “天罚”( 天网) 是不会漏掉一个坏人的。这反映的是古人 “上天为一切主宰”的一种观念。俗谓 “苍天有眼”,“人做事,天看着”,你做坏事以为 “人不知,鬼不觉”,但上天是知晓的,所以作恶之人是逃不出恢恢天网的。

另解: “疏”有 “搜索”义。 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: “卬 ( ánɡ,我) 有闻……疏捕山间虏,通转道津渡。”注: “苏林曰: ‘疏,搜索。’疏字本作跡,言寻迹而捕之也。”“疏”之 “搜索”义,引申有“搜捕”义。因此, 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”则谓 “天网宽广无边,搜捕而无遗漏”。此解亦通。


【词语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】  成语: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汉语词典: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

猜你喜欢

  • 无弦

    同“无弦琴”。唐李白《赠崔秋浦》诗之二:“抱琴时弄月,取意任无弦。”

  • 时习

    《论语.学而》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后因以“时习”谓经常温习。唐白居易《省试性习相远近赋》:“是以君子稽古于时习之初,辩惑于成性之所。”【词语时习】   汉语大词典:时习

  • 螓蛾

    同“螓首蛾眉”。明汤显祖《紫钗记.泪烛裁诗》:“惊魂蘸影飞,恨绕螓蛾。”张素《自掾曹不辟而无贤吏》诗:“可怜渐渐螓蛾瘦,但见沈沈赑屃眠。”【词语螓蛾】   汉语大词典:螓蛾

  • 武陵川

    同“桃花源”。唐皇甫冉《酬包评事壁画山水见寄》:“寒侵赤城顶,日照武陵川;若揽名山志,仍闻《招隐》篇。”【词语武陵川】   汉语大词典:武陵川

  • 田窦醉

    《史记.魏其武安侯传》:“及饮酒酣,夫起舞属丞相,丞相不起,夫从坐上语侵之。魏其乃扶灌夫去,谢丞相。丞相卒饮至夜,极欢而去。”《文选》卷二十九晋.曹颜运(摅)《感旧诗》:“廉蔺门易轨,田窦相夺移。”汉

  • 玉壶先生

    源见“壶中天”。指神仙壶公,亦泛指得道高人。唐鲍溶《周先生画洞庭歌》诗:“疑君如有长生路,玉壶先生在何处?”

  • 野鹜

    源见“家鸡野雉”。喻指外姓人家的书法技艺。宋苏轼《次韵答舒教授观余所藏墨》:“异时常笑王会稽,野鹜膻腥污刀几。”【词语野鹜】   汉语大词典:野鹜

  • 芝室

    同“芝兰室”。康有为《大同书》丁部:“凡物皆久而后化,麝食香久则香,蜜(蜂)采花久则甜,此芝室鲍肆之异习而渐化耳。”【词语芝室】   汉语大词典:芝室

  • 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

    春睡不觉天晓,到处听到鸟雀的啼叫。 形容春光明媚,春睡香甜。语出唐.孟浩然《春晓》: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!”王增年《北京有“招鸟工程”》(《中国青年报》1993年6月13

  • 玉山自倒

    同“玉山倾倒”。唐李白《襄阳歌》:“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,玉山自倒非人推。”宋刘过《贺新郎.游西湖》词:“去尽酒徒无人问,唯有玉山自倒。任拍手,儿童争笑。”主谓 见“玉山将崩”。比喻人喝酒醉倒。唐·李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