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寻章摘句

寻章摘句

指从现成的书本中截取词句来堆砌辞藻,而忽略文章的内容。公元219年,吴主孙权以计袭杀关羽,据荆州。不久,刘备亲率倾国之兵攻吴。孙权派赵咨求救于曹魏。魏文帝曹丕问赵咨:“吴主喜欢读书吗?”赵咨回答说:“吴王公务繁忙,但每有闲暇,总是博览书传史籍,吸取其中的精华,不象迂腐的书生那样只会截取词句,而忽略文章的主旨。”

【出典】:

三国志·吴书》《吴主传第二》裴松之注引《吴书》卷47第1123页:“(文帝)嘲咨曰:‘吴王颇知学乎?’咨曰:‘……虽有余间,博览书传历史,藉采奇异,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杨炯《常州刺史伯父乐平杨公墓志铭》:“博观史籍,不学书生寻章摘句而已。” 唐·刘宪《上东宫劝学启》:“常人读书,拟于爵禄,事须精熟,乃堪试练;殿下居副君之位,有绝世之才,岂假寻章摘句哉!盖应略知大意而已。”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3回:“寻章摘句,世之腐儒也,何能兴邦立事?”


并列 寻,寻找;摘,摘录。指读书摘记一些漂亮词句,不深入研究。也指写作,专务词句,不切实用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孙权传》:“虽有余闲,博览书传历史,藉采奇异,不效诸生~而已。”唐·李贺《南园》:“~老雕虫,晓月当帘挂玉弓。”杨沫《青春之歌》:“他抱出书本,挨在道静身边~地读起来。”△常用于读书、写作方面。也作“摘句寻章”。


解释搜求、摘取片断的词句。指读书或写作只注意词句,不把握全文的主旨。也指写作时套用前人的章法、词句。

出处南朝宋·裴松之注《三国志·吴志·吴主传》引《吴书》:“(孙权)志存经略,虽有余闲,博览书传历史,藉采奇异,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。”

公元221年,刘备在成都称帝,随后率领蜀军攻打东吴,其势凶猛,不可阻挡。吴主孙权派陆逊为都督,率领大将朱然、潘璋等来抵御,同时派遣都尉赵咨到曹魏探听情况,寻求支持。赵咨博闻多识,应对辩捷,到了曹魏,曹丕也喜欢他,就跟他开玩笑:“吴王大概也懂一点学问吧?”赵咨回答说:“吴王巡游在江上的战船有上万艘,穿着盔甲的武士有一百万,他一心向学,志在学习匡救天下的方法,所以一旦有空闲的时间,就博览群书,学习其中独特的方法,不像那些读死书的书生,只搜求摘取片断词句、只注意文字的推求,而忽略大的内容和思想。”赵咨这次出使,不亢不卑,有理有节,得到了曹魏各层人士的尊敬。

在赵咨的斡旋下,曹魏暂时对孙吴表示出友好的姿态。孙吴解除了北方边境的担忧,全力以赴对付西来的刘备大军。由于刘备求战心切、不谙兵法,被陆逊找到机会,火烧连营,蜀军最终大败而还。

例句

写诗作文,要有真情实感,只寻章摘句是没有用的。


【词语寻章摘句】  成语:寻章摘句汉语词典:寻章摘句

猜你喜欢

  • 负图之托

    《后汉书.郑弘传》:“周章身非负图之托,德乏万夫之望。”负图之托,指承受辅佐幼君的嘱托。《三国志.吴书.诸葛恪传》:“吾身受顾命,辅相幼主,窃自揆度,才非博陆,而受姬公负图之托。”偏正 据《汉书·霍光

  • 伏羲初制

    《世本》:“庖羲氏作瑟。”(据《太平御览》卷五七六引)晋.皇甫谧《帝王世纪》:“太昊帝庖羲氏,风姓也,蛇身人首,有圣德,都陈,作瑟三十六弦。”(据《初学记》卷十一引)庖羲,即上古帝王伏羲,传说他是古代

  • 吹毛索疵

    同“吹毛求疵”。《后汉书.杜林传》:“及至其后,渐以滋章,吹毛索疵,诋欺无限。”见“吹毛求疵”。《后汉书·杜林传》:“及至其后,渐以滋章,~,诋欺无限。”【词语吹毛索疵】  成语:吹毛索疵汉语大词典:

  • 刮骨疗毒

    《三国志.关羽传》载:关羽左臂为流矢所中,箭毒入骨,医者为他割臂刮骨去毒时,臂血流离而关羽谈笑自若。后以“刮骨疗毒”称扬人的意志坚强。《水浒传》一一〇回:“正说《三国志》,说到关云长刮骨疗毒。”见“刮

  • 泽枯之惠

    《隋书.炀帝纪下》:“恩加泉壤,庶弭穷魂之冤;泽及枯骨,用弘仁者之惠。”后因以“泽枯之惠”谓恩泽施及死去的人,形容深恩。明陈子龙《请假葬亲疏》:“恳乞皇上弘锡类之仁,布泽枯之惠。”

  • 九师

    《汉书.艺文志》:“《淮南》道训二篇。淮南王安聘明《易》者九人,号九师说。”因称《易经》学者为“九师”。隋王通《中说.天地》:“盖九师兴而《易》道微,三传作而《春秋》散。”【词语九师】   汉语大词典

  • 风波之民

    《庄子.天地》:“天下非誉,无损益焉,是谓全德之人哉!我之谓风波之民。”“风波之民”系指生活在动荡复杂的客观环境中的人。清.黄遵宪《已亥杂诗》:“我是东南西北人,平生自号风波民。”

  • 入鸥

    源见“鸥鹭忘机”。喻隐逸。宋黄庭坚《题海首座壁》诗:“骑虎度诸岭,入鸥同一波。”【词语入鸥】   汉语大词典:入鸥

  • 鱼水乐

    同“鱼水契”。陈子范《狂吟》诗之二:“忍说君臣鱼水乐,匈奴不是霸王才。”

  • 丧家之犬

    同“丧家之狗”。《金瓶梅词话》四七回:“忙忙如丧家之犬,急急如漏网之鱼。”冰心《老舍和孩子们》:“舒伯伯给我的信里说,他在纽约,就像一条丧家之犬。”见“丧家之狗”。琼瑶《船》:“他们两人默默相对,彼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