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文质彬彬

文质彬彬

原指既有高深的知识,又有雅致的风度。后来常用于形容人举止斯文,态度闲雅。这是孔子对当时社会文人的一般要求。他认为,如果朴实超过了文采,不免陷于粗野;而文采超过朴实,则又陷于虚夸。朴实和文采配合得当,才可称得上是一位君子。

【出典】:

论语·雍也》:“子曰:‘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王勃《三国论》:“文帝富于春秋,光膺禅位,临朝恭俭,博览坟籍,文质彬彬,庶几君子者也。” 《古今杂剧》元《费唐臣贬黄州》三:“见如今御史台威风凛凛,怎敢向翰林院文质彬彬。” 《毛泽东选集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:“革命不是请客吃饭,不是做文章,不是绘画绣花,不能那样雅致,那样从容不迫,文质彬彬,那样温良恭俭让。革命是暴动,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。”


主谓 彬彬,谐调配合。多用以形容人举止文雅,态度从容。语出《论语·雍也》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,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《镜花缘》15回:“唐敖看那尹玉生得~,极其清秀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举止态度方面。→温文尔雅 彬彬有礼 温柔敦厚 斯斯文文 ↔袒裼裸裎 敞胸露怀暴戾恣睢。也作“彬彬文质”、“文质斌斌”。


解释文:文雅。质:朴实。彬彬:文质各占一半的形貌。形容文华质朴配合得宜,既有文采,又很朴实。后常用来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貌。

出处论语·雍也》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

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,做人要既文雅又朴实。他说:“如果过于朴实,使得朴实超过了文雅,就显得粗陋;如果过于文雅,使得文雅超过了朴实,则会显得浮华。只有文雅和朴实各占一半,配合得当,才是君子。”

孔子对于质和文的论述,其实涉及了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,后代将其加以推广,应用到为人处世、撰文写作等许多方面,总体要求是内容要与形式配合得当,只有两者配合得当,才称得上完美、完善。

近义温文尔雅

例句

新来的老师戴着一副眼镜,显得文质彬彬的。


【词语文质彬彬】  成语:文质彬彬汉语词典:文质彬彬

猜你喜欢

  • 吾家一千里

    同“吾家千里驹”。唐高適《又送族侄式颜》诗:“世上五百年,吾家一千里。”

  • 黄雀衔环

    同“黄雀报”。《镜花缘》十三回:“婢子蒙恩人救命,无以报德。适在海中取参,见一大蚌,特取其珠,以为‘黄雀衔环’之报,望恩人笑纳。”主谓 比喻知恩图报。语本南朝梁·吴均《续齐谐记》:“杨宝年九岁,至华阴

  • 箪瓢

    同“箪食瓢饮”。汉班固《答宾戏》:“颜潜乐于箪瓢,孔终篇于西狩。”唐权德舆《送少清赴润州参军因思练旧居》诗:“二纪乐箪瓢,烟霞暮与朝。”【词语箪瓢】   汉语大词典:箪瓢

  • 龙泉剑

    源见“丰城剑气”。雷焕在丰城狱掘出的宝剑之一。比喻杰出的人才。唐宋之问《送杜审言》诗:“可惜龙泉剑,流落在丰城。”

  • 狗彘不食其余

    同“狗猪不食其余”。梁启超《收回干线铁路问题》:“其由舞弊者,则经办之人诚狗彘不食其余,人人皆得诛之。”【词语狗彘不食其余】  成语:狗彘不食其余汉语大词典:狗彘不食其余

  • 凿破混沌

    同“凿开混沌”。清 丘逢甲《叠韵答李生》:“万鬼抱头避险语,凿破混沌古天古。”

  • 三期贤佞

    《汉书.王尊传》:“湖三老公乘兴等上书讼(王)尊治京兆功效日著:‘……一尊之身,三期之间,乍贤乍佞,岂不甚哉!……”汉代王尊任京兆尹三年,治绩显著,御史大夫诬陷他,因而被免官。湖城父老为他辩护说,王尊

  • 华佗出蛇

    《三国志.魏书.华佗传》裴松之注引《华佗别传》:“琅琊刘勋为河内太守,有女年几二十,左脚膝里上有疮,痒而不痛。疮愈数十日复发,如此七八年。迎佗使视,佗曰:‘是易治之。当得稻糠黄色犬一头,好马二匹。’以

  • 人那得知

    《世说新语.品藻》:“谢公问王子敬:‘君书何如君家尊?’答曰:‘固当不同。’公曰:‘外人论殊不尔。’王曰:‘外人那得知?’”南朝梁.刘孝标注引宋明帝(刘彧)《文章志》:“献之善隶书,变右军法为今体。字

  • 半路上出家

    见“半路出家”。《醒世恒言》卷33:“先前读书,后来看看不济,却去改业作生意,便是~的一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