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本来面目

本来面目

原是佛家语,指人有心性、有本分。指要留得原来的心性和本分。 王安国(?-1757年),字春圃(Pǔ普),高邮(今江苏高邮县)人。清雍正二年(1724年)进士,授编修,升侍讲。提督肇高(今广东肇庆市、高要县)学政。乾隆十年(1745年),召为兵部尚书。乾隆二十年(1755年),升吏部尚书。还在王安国当初刚考中进士时,去拜见大学士朱轼,朱轼告戒王安国说:“读书人当官以后,要留得原来的心性和本分很难。”王安国一辈子都背诵这句话。后来作上大官,所用的衣服、食品、器具、用物等都不改变原来的俭朴习惯。

【出典】:

清史稿》卷304《王安国传》10499页:“安国初登第(考中进士叫“登科”),谒大学士朱轼,轼戒之曰:‘学人通籍(籍是二尺长的竹片,上写姓名、年龄、身份等挂在宫门外,以备出入时查对。“通籍”是记名于门籍,可以进出宫门。后来也称初作官为“通籍”,意是朝中已经有了名籍)后,惟留得本来面目为难。’安国诵其语终身。至显仕,衣食器用不改于旧。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如是我闻四》:“然或修持未到,一入轮回,便迷却本来面目。”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22回:“你既不懂文墨,为何假充我们儒家样子,却把自己本来面目失了。”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46回:“故枣怪面似黑枣,橘怪面似黄橘。任他变幻,何能脱却本来面目!”


偏正 指人人原有的心地本分。后用以指人或事物原来的样子。鲁迅《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》第四讲:“但是现在的《三国演义》却已多经后人改易,不是~了。”△多用于性状方面。→原形毕露↔乔装打扮


【词语本来面目】  成语:本来面目汉语词典:本来面目

猜你喜欢

  • 若崩厥角稽首

    崩:山崩。厥角:犹言“顿首”。厥,同“蹶”,磕碰;顿。角,额角。稽首:叩头到地。古时一种跪拜礼。 人们把额角触地叩起头来,声响好像山崩一样。 旧时形容人民对君主的归顺和拥戴。语出《孟子.尽心下》:

  • 酒到脐

    源见“青州从事”。指好酒。宋陆游《雨中小酌》诗:“愁看场上禾生耳,且泥杯中酒到脐。”【词语酒到脐】   汉语大词典:酒到脐

  • 竹马约

    源见“竹马交迎”。指约定的归期。宋苏轼《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》诗:“十年不赴竹马约,扁舟独与渔蓑闲。”

  • 头风笔下痊

    源见“檄医头疾”。形容文章精辟动人。唐 李縠《浙东罢府西归酬别张广文皮先辈陆秀才》诗:“岂有头风笔下痊,浪成蛮语向初筵。”

  • 虀臼碑

    源见“绝妙好辞”。指曹娥碑。清 黄鷟来《赠姚君山》诗:“高文黼黻自垂身,虀臼碑传识受辛。”

  • 更仆

    同“更仆难数”。宋曾巩《戏呈休文屯田》诗:“已闻清论至更仆,更读新诗欲焚砚。”亦指计算,计数。清沈涛《交翠轩笔记》卷一:“文中别体字甚多,难以更仆。”高燮《题变雅楼三十年诗徵》诗:“欲攻未攻又瑟缩,迷

  • 斗酒学士

    古代对酒量大的文人或名臣的谑称。出自唐王绩之事迹。王绩,字无功,绛州龙门(今山西河津)人。隋末著名学者王通之弟。隋时隐居乡里。唐朝武德年间曾待诏门下省,按旧制每日由官府供酒三升。有人问他:“待诏有何好

  • 李杜诛

    《后汉书.杜密传》:“后桓帝征拜尚书令,迁河南尹,转太仆。党事既起,免归本郡,与李膺俱坐,而名行相次,故时人亦称‘李杜’焉。”东汉.桓、灵二帝时,宦官专权,大肆诬陷忠良之臣,李膺杜密等均被捕死在狱中。

  • 不学礼,无以立

    礼:周礼。古代儒家认为周礼是人们立身行事的准则。 不学礼,就不能立足于社会。语出《论语.季氏》:“他日,又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‘学礼乎?’对曰:‘未也。”‘不学礼,无以立。’鲤退而学礼。”清.顾炎

  • 挟泰山以超北海

    挟:夹着。超:跨过。夹着泰山跨过北海。比喻做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。《学人谈治学.杨献珍〈谈怎样学哲学〉》:“说‘巧妇能为无米之炊’,这就是叫人‘挟泰山以超北海’,是一种超自然的理想。”其他 挟,用胳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