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楚弓楚得

楚弓楚得

汉.刘向《说苑.至公》:“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,左右请求之,共王曰:‘止,楚人遗弓,楚人得之,又何术焉?’仲尼(孔子字)闻之,曰:‘惜乎!其不大。亦曰人遗弓,人得之而已,何必楚也!’促尼所谓大公也。”此事又见《孔子家语.好生》、《孔丛子》、《公孙龙子》。

楚王认为楚人失弓,楚人得弓,无需去找。孔子觉得既然如此,那么楚王的胸怀仍不够宽大。说“人失弓,人得弓”不是更好吗?何必非“楚弓楚得”呢?后因称东西虽然丢失,但从一定的范围看,利并未外溢为“楚弓楚得”。

明.苏复之《金印记》传奇十二:“喜楚弓楚得,免被旁人笑。”


主谓 比喻虽有所失而利未外溢。语本《公孙龙子·迹府》:“龙闻楚王,张繁弱之弓,载忘归之矢,以射蛟、兕于云楚之圃,而丧其弓。左右请求之,王曰:‘止,楚王遣弓,楚人得之,又何求乎?’”汉·刘向《说苑·至公》等书亦记有此事。明·苏复《金印记·金钗典卖》:“喜~,免被傍人笑。”△用于处境方面。 →合浦珠还 ↔得不偿失。也作“楚得楚弓”。


【典源】《吕氏春秋·贵公》:“荆人有遗弓者,而不肯索,曰:‘荆人遗之,荆人得之,又何索焉。’孔子闻之曰:‘去其荆而可矣。’老聃闻之曰:‘去其人而可矣。’故老聃则至公矣。”汉·刘向《说苑·至公》:“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,左右请求之,共王曰:‘止,楚人遗弓,楚人得之,又何求焉。’仲尼闻之曰:‘惜乎其不大,亦曰,人遗弓,人得之而已,何必楚也。’仲尼所谓大公也。”《孔子家语·好生》亦载。

【今译】 楚共王外出打猎而丢失弓,手下人要去寻找,楚共王说:“不必,丢了弓的是楚人,捡到弓的也是楚人,何必去找呢。”孔子听到后说:“可惜包括的还不广大,应说丢弓的是人,拾弓的也是人,何必非是楚人呢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虽有所失而利不外溢; 也形容得失无常,无须萦怀。

【典形】 楚弓人得、楚人弓、得楚弓、荆人弓失、人失人得、失楚弓、失弓、亡楚弓、亡弓楚泽、遗弓、楚人亡弓。

【示例】

〔楚弓人得〕 清·钱谦益《再题奚川八景画卷》:“楚弓人得岂其然,鲁玉盗归安足拟。”

〔楚人弓〕 宋·姜夔《诉衷情·端午宿合路》:“谙世味,楚人弓,莫忡忡。”

〔得楚弓〕 唐·刘长卿《避地江东留别》:“何辞向物开秦镜,却使他人得楚弓。”

〔荆人弓失〕 清·钱谦益《昆仑山人扇子歌》:“魏公笏在世所羡,荆人弓失何嗟及。”

〔人失人得〕 宋·苏轼《次韵刘京兆石林亭之作》:“人失亦人得,要不出区寰。”

〔失楚弓〕 清·赵翼 《题遗山诗》:“无官未害餐周粟,有史深愁失楚弓。”

〔失弓〕 明·袁宏道《病起偶题》之三:“世路他如梦,浮名我失弓。”

〔亡楚弓〕 宋·苏轼《和陶东方有一士》:“梦求亡楚弓,笑解适越冠。”

〔亡弓楚泽〕 唐·李白《为赵宣城与杨右相书》:“收遗簪于少原,念亡弓于楚泽。”

〔遗弓〕 唐·李商隐《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》:“悲哉堕世网,去之若遗弓。”


【词语楚弓楚得】  成语:楚弓楚得汉语词典:楚弓楚得

猜你喜欢

  • 白眉最良

    同“白眉良”。元李庭《望月婆罗引.史尚书生朝》词:“白眉最良。八州督,汉侯王。院院琼林玉树,画戟清香。”

  • 小阮

    源见“竹林七贤”。指阮咸。借称侄儿。唐李白《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》诗:“三杯容小阮,醉后发清狂。”【词语小阮】   汉语大词典:小阮

  • 同舟而济

    同“同舟共济”。汉朱穆《复奏记梁冀》:“夫将相大臣,均体元首,共舆而驰,同舟而济,舆倾舟覆,患实共之。”见“同舟共济”《周易略例》:“投戈散地,则六亲不能相保;~,则胡越何患乎异心。”【词语同舟而济】

  • 六奇陈平

    参见:陈平六奇

  • 书雁

    源见“雁足书”。指信使。元方回《次韵夹谷子括吴山晚眺》:“北望遥迎书雁至,南烹屡厌鲙鱼残。”

  • 穆逃楚难

    源见“楚筵辞醴”。谓见机行事,全身远祸。唐李白《上崔相百忧章》诗:“穆逃楚难,邹脱吴灾。见机苦迟,二公所咍。”

  • 老蚕作茧

    比喻人老了仍不得闲适。宋代苏轼《石芝》诗:“老蚕作茧何时脱?梦想至今空激烈。”见“作茧自缚”。宋·苏轼《石芝》:“~何时脱?梦想至人空激烈。”【词语老蚕作茧】  成语:老蚕作茧汉语大词典:老蚕作茧

  • 画麒麟阁

    同“画麒麟”。唐司空图《携仙箓九首》之四:“听君总画麒麟阁,还我闲眠舴艋舟。”

  • 两生

    《史记.叔孙通传》:“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。鲁有两生不肯行,……叔孙通笑曰:‘若真鄙儒也,不知时变。’”汉高祖得天下,废除秦朝各种典章制度,群臣饮酒争功,醉舞失礼,高祖很讨厌也很苦恼。叔孙通为

  • 五株封

    同“大夫松”。唐陆贽《禁中春松》诗:“愿符千载寿,不羡五株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