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滥竽充数

滥竽充数

比喻没有真才实学,虚在其位、聊以充数,有时也用于自谦。战国时齐宣王听人奏竽,每次都要三百人一齐吹。有个复姓南郭的先生,要求为他吹竽,宣王很高兴。这样,单为吹竽而食俸者达数百人之多。齐宣王死后,齐湣王即位。他也很喜欢听竽,但他愿意听独奏,要求演奏者轮流来吹。这样,南郭先生便混不下去了,只好偷偷地溜掉了。

【出典】:

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齐宣王使人吹竽,必三百人。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,宣王说之,廪食以数百人。宣王死,湣王立,好一一听之,处士逃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姚思廉 《梁书·庾肩吾传》:“朱丹既定,雌黄有别,使夫怀鼠知惭,滥竽自耻。” 鲁迅《准风月谈·归厚》:“作者在谣言文学上,也还是‘滥竽充数’。”


主谓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会吹竽的人中间凑数。典出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齐宣王使人吹竽,必三百人。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,宣王说之,廪食以数百人。宣王死,湣王立,好一一听之,处士逃。”后比喻没有真本事的人混在有真本事的人里充数。也比喻以次充好。有时也用以表示自谦。李云德《沸腾的群山》:“副队长换上了魏富海,其实魏富海也不是什么技术人员,只是~。”△贬义。用于写假冒凑数。→鱼目混珠 备位充数 ↔百里挑一 出类拔萃 宁缺毋滥货真价实。也作“南郭滥竽”。


解释滥:虚妄不实,蒙混。竽:古代竹制簧管乐器,与笙相似而略大。充数:凑数。指没有真才实学者冒充有本领,混在行家里凑数。也比喻以次充好。

出处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齐宣王使人吹竽,必三百人。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,宣王说(悦)之,廪食以数百人。宣王死,王立,好一一听之,处士逃。”

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,而且喜欢听三百人的合奏。有位南郭先生,本不会吹竽,看到这种情况,觉得有机可乘,就请求加入吹奏的队伍。宣王很高兴,给他和大家一样的待遇,让他和大家一起吹奏,南郭先生因此照样得到赏赐。

齐宣王死后,齐湣王继承了王位。湣王也喜欢听竽,但是他和父亲不同,他喜欢听乐手一个一个地独奏。南郭先生一看蒙混不下去,就只好偷偷地溜走了。

近义鱼目混珠

例句

在这个实力强劲的技术团队中,个个都堪称行家里手,滥竽充数者在这里毫无立锥之地。


【词语滥竽充数】  成语:滥竽充数汉语词典:滥竽充数

猜你喜欢

  • 二陆

    南朝梁.钟嵘《诗品》卷中:“清河之方平原,殆如陈思之匹白马;于其昆哲,故称‘二陆’。《晋书.陆云传》:“少与兄机齐名,虽文章不及机,而持论过之,号曰‘二陆’。”晋人陆机、陆云兄弟二人并有才名,时人合称

  • 瓜样枣

    源见“枣大如瓜”。指珍奇的果实或食品。宋刘克庄《贺新郎.题蒲涧寺》词:“不是世无瓜样枣,便有来、肯饱痴儿腹。聊举酒,笑相属。”

  • 贤宰鸣琴

    源见“鸣琴化治”。称颂地方官善于治理政事。元陈方《送萧天祥为萧山县学官》诗:“诸生载酒同题句,贤宰鸣琴共按徽。”

  • 泪如铅水

    源见“金铜仙人”。又唐李贺《金铜仙人辞汉歌》:“魏官牵车指千里,东关酸风射眸子。空将汉月出宫门,忆君清泪如铅水。”后以“泪如铅水”形容极度凄苦悲伤。宋 毛幵《水龙吟.登吴江桥作》词:“念素心空在,徂年

  • 家山

    指故乡。唐代钱起《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》诗:“莲舟同宿浦,柳岸向家山。”【词语家山】   汉语大词典:家山

  • 思鲈莼

    源见“莼羹鲈脍”。喻思乡归隐。宋陆游《自小云顶上云顶寺》诗:“故乡归去来,岁晚思鲈莼。”【词语思鲈莼】   汉语大词典:思鲈莼

  • 挺鹿走险

    同“铤而走险”。清赵翼《廿二史札记》卷二一:“势当骑虎难下之时,不得不为挺鹿走险之计。”见“铤而走险”。清·赵翼《廿二史札记》卷21:“势当骑虎难下之时,不得不为~之计。”【词语挺鹿走险】  成语:挺

  • 任氏窖粟

    《史记.货殖列传》:“宣曲(地名,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南)任氏之先,为督道(秦时边境县名)仓吏。秦之败也,豪杰争取金玉,而任氏独窖仓粟。楚汉相距荥阳也,民不得耕种,米石至万,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,任氏以

  • 尺蠖求伸

    《易.系辞下》(卷四):“尺蠖之屈,以求信(shēn通伸)也;龙蛇之蛰,以存身也。”尺蠖行动时头尾一张一合,一屈一伸。后因以“尺蠖求伸”比喻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先屈后伸或以屈求伸。明.王世贞《鸣凤记》

  • 黄粱炊熟

    同“黄粱熟”。宋刘克庄《念奴娇.五和》词:“丹汞灰飞,黄粱炊熟,跳出槐宫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