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犹豫不决

犹豫不决

原作“犹豫未有所决”。形容拿不定主意。秦赵长平之战后,秦兵长驱直入,包围赵国首都邯郸。赵孝成王遣使求救于魏。魏安厘王派魏将晋鄙率兵救赵,但晋鄙惧怕秦军,停兵汤阴不进。这时,魏王又派新垣衍至赵,要求赵尊秦为帝以换取秦国撤兵。对此,赵王和赵国执政大臣平原君赵胜一时都拿不定主意。这时,齐人鲁仲连前去见平原君,痛斥尊秦为帝的谬论并和新垣衍进行面对面的辩论,将其尊秦为帝理由逐条驳斥,使得新垣衍放弃了原来的打算,也坚定了赵王的抗敌决心。恰在此时,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前来救赵,秦兵退去,赵国得以保全。

【出典】:

战国策·赵策》三《秦围赵之邯郸》:“秦围赵之邯郸。魏安厘王使将军晋鄙救赵。畏秦,止于荡阴,不进。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,因平原君谓赵王曰:‘秦所以急围赵者,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,已而复归帝,以齐故。今齐已益弱,方今唯秦雄天下,此非必贪邯郸,其意欲求为帝。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,秦必喜,罢兵去。’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。”

【例句】:

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或以为不便,计犹豫未有所决。” 唐·令狐德棻《北周书·贺拔胜传》:“今乃顿兵不进,犹豫不决。”


偏正 犹豫,迟疑。拿不定主意。语本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:“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。”廖辉英《红尘孽债》:“君雄走了几步,在心里~:要不要去车里打那支电话?”△贬义。用于判断行动方面。→优柔寡断 犹豫狐疑 狐疑不决 迟疑未决 举棋不定 迟疑不决 ↔当机立断 快刀斩乱麻操刀必割 毅然决然斩钉截铁。也作“犹疑不决”、“犹疑不定”、“犹豫未决”、“游移不决”。


【词语犹豫不决】  成语:犹豫不决汉语词典:犹豫不决

猜你喜欢

  • 生知

    源见“生知安行”。谓不待学而知之。晋葛洪《抱朴子.勖学》:“人理之旷,道德之远,阴阳之变,鬼神之情,缅邈玄奥,诚难生知。”【词语生知】   汉语大词典:生知

  • 相门有相

    《史记.孟尝君列传》:“文(田文)闻将门必有将,相门必有相。”谓宰相人家的后代会出宰相。亦泛指名门必出佳子弟。《南史.王训传》:“十六召见德文殿,应对爽彻。上目送久之,谓朱异曰:‘可谓相门有相。’”主

  • 含哺而熙,鼓腹而游

    哺:口中所含食物。熙:通“嬉”,游戏。鼓腹:敲着肚皮。闲适的样子。 原形容原始社会人们无忧无虑的生活。后也形容太平盛世人民欢乐的情景。语出《庄子.马蹄》:“夫赫胥氏之时,民居不知所为,行不知所之,含

  • 心犀

    源见“心有灵犀一点通”。喻相思之情。清梁绍壬《两般秋雨盦随笔.姚古芬》:“秋河牛 女各西东,掩抑心犀未敢通。”【词语心犀】   汉语大词典:心犀

  • 金碗玉鱼

    源见“金碗”、“玉鱼”。指殉葬品,先朝遗物。清杨绳武《孝陵》诗:“金碗玉鱼无恙在,不须清泪滴铜仙。”【典源】 《太平御览》 卷八十八引《汉武故事》曰:“邺县又有一人,于市货玉杯,吏疑其御物,欲捕之,因

  • 主器

    源见“匕鬯”。又《易.序卦》:“主器者莫若长子,故受之以《震》。”古代国君的长子主宗庙祭器,因以称太子为“主器”。南朝梁简文帝《蒙华林园戒诗》:“执珪守藩国,主器作元贞。”《东周列国志》九回:“今君内

  • 沉碑

    同“杜预沉碑”。指杜预记功碑。唐元稹《渡汉江》诗:“山遥远树才成点,浦静沉碑欲辨文。”

  • 换鹅经

    源见“换鹅书”。指王羲之所书的《黄庭经》。宋苏舜钦《丹阳子高得逸少瘗鹤铭于焦山之下来求诗因作长句以寄》:“山阴不见换鹅经,京口今存《瘗鹤铭》。”亦指精妙的书帖。宋黄庭坚《送舅氏野夫之宣城》诗之二:“谢

  • 盘空硬语

    唐韩愈《荐士》诗:“横空盘硬语,妥帖力排奡。”后以“盘空硬语”指语句新奇,不落俗套。蔡寅《读柳古楂先生养馀斋诗集》诗:“后起韬庐占一席,盘空硬语落毫巅。”见“硬语盘空”。【词语盘空硬语】  成语:盘空

  • 应变随机

    见“随机应变”。明 ·许自昌《水浒记·谋成》:“小生吴用,多谋足智,~。”【词语应变随机】  成语:应变随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