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胯下之辱

胯下之辱

史记.淮阴侯列传》:“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,曰:‘若虽长大,好带刀剑,中情怯耳。’众辱之曰:‘信能死,刺我;不能死,出我袴下。’于是信孰视之,俛(同俯)出胯下,蒲伏。一市人皆笑信,以为怯。”

韩信能受“胯下之辱”,淮阴市人笑他怯懦,但后人也有因此而称赞韩信的,例如《晋书.刘乔传》说:“至人之道,用行舍藏,胯下之辱,犹宜俯就。”后以此可喻受人侮辱,也可用为大丈夫能忍辱的典故。

唐.李白《行路难》诗:“淮阴市井笑韩信,汉朝公卿忌贾生。”前句即用“胯下之辱”的典故。


偏正 胯,股,指双腿。原指韩信少年时曾在家乡淮阴被逼在人胯下爬行受辱。他忍辱负重,才干超群,成为汉王刘邦的将军。后比喻能忍人所不能忍者,方为英雄。也喻指受到极大的侮辱。语本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,曰:‘若虽长大,好带刀剑,中情怯耳。’众辱之曰:‘信能死,刺我;不能死,出我袴下。’于是信孰视之,俛出袴下,蒲伏。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。”张贤亮《小说中国》:“他们平时或是傲视群论,好像众人皆昏我独醒,或是韬光养晦、低姿态得能受~。”△褒义。现常用于描述不忘耻辱,奋斗前行的勇气。 →忍辱负重 ↔懦弱无能。也作“袴下之辱”。


【词语胯下之辱】  成语:胯下之辱汉语词典:胯下之辱

猜你喜欢

  • 赐玦

    源见“赐环”。谓斥逐大臣。明杨珽《龙膏记.访旧》:“向年元载赐玦之时,其女湘英,没入我家。”【词语赐玦】   汉语大词典:赐玦

  • 漱石

    同“漱石枕流”。清顾炎武《复迟明府书》:“自从壮岁,便绝意于乘轩;况此暮年,益耽情于漱石。”【词语漱石】   汉语大词典:漱石

  • 眉头一纵,计上心来

    见〔眉头一皱,计上心来〕。见“眉头一皱,计上心来”。《水浒传》2回:“王四只管叫苦,寻思道:‘银子不打紧,这封回书却怎生好! 正不知被甚人拿去了?’~。”【词语眉头一纵,计上心来】  成语:眉头一纵,

  • 回日三舍

    同“回天倒日”。晋郭璞《游仙诗》之四:“愧无鲁阳德,回日向三舍。”

  • 抚掌击节

    抚掌:拍手。击节:打拍子。拍着手,为乐曲打拍子。表示非常赞赏。谢尚(约308-357年),字仁祖,陈郡阳夏(今河南太康)人。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中拜尚书仆射,出为豫州刺史。在任颇有政绩,寻迁镇西将军,镇寿

  • 拍浮诗酒

    源见“持螯把酒”。谓纵情于吟诗饮酒。元辛文房《唐才子传.施肩吾》:“而少存箕 颍之情,拍浮诗酒,搴擘烟霞。”

  • 灸艾分痛

    《宋史.太祖纪三》:“太宗尝病亟,帝往视之,亲为灼艾。太宗觉痛,帝亦取艾自灸。”后因以“灸艾分痛”为兄弟友爱之典。明李贽《代常通病僧告文》:“同心一意,顿兴灸艾分痛之真情;因病生怜,遂起借花献佛之妄念

  • 战胜得道肥

    《韩非子.喻老》:“子夏见曾子。曾子曰:‘何肥也?’对曰:‘战胜故肥也。’曾子曰:‘何谓也?’子夏曰:‘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,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,两者战于胸中,未知胜负,故臞。今先王之义胜,故肥。’是

  • 人生贵适志,何要名爵乎

    人生最难得的是顺适自己的志趣,而不需追求名誉官爵。《晋书.张翰传》:“翰因见秋风起,乃思吴中菰菜、莼羹、鲈鱼脍,曰:‘人生贵得适志,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!’”

  • 药来贼境

    刘克庄《后村诗话》续集卷三:“上句用柳公绰事。公绰节度山南东道,有道士献丹药,问所从来,曰自蓟门。时朱克融方叛,公绰曰:‘药自贼境来,虽验何益!’弃药而逐道士。殆天为下句设此奇对。”药虽能治病,但因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