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自郐无讥

自郐无讥

左传.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〔吴 公子札〕请观于乐,使工为之歌《周南》、《召南》,曰:‘美哉!始基之矣,犹未也,然勤而不怨矣。’为之歌《邶》、《鄘》、《卫》,曰:‘美哉渊乎!忧而不困者也。’……自《郐》以下无讥焉。”杜预注:“《郐》第十三,《曹》第十四。言季子闻此二国歌,不复讥论之,以其微也。”后因以“自郐无讥”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评论。郐,今本《诗经》作“桧”。宋张孝祥《丑奴儿》词:“无双谁似黄郎子,自郐无讥,月满星稀,想见歌场夜打围。”


见“自郐以下”。


【典源】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吴公子札来聘,……请观于周乐。使工为之歌《周南》、《召南》,曰: 美哉! 始基之矣,犹未也,然勤而不怨矣。’为之歌《邺》、《鄘》、《卫》,曰:‘美哉,渊乎! 忧而不困者也。吾闻卫康叔、武公之德如是,是其《卫风》乎?’为之歌《王》,曰:‘美哉! 思而不惧,其周之东乎?’……为之歌《陈》,曰:‘国无主,其能久乎?’自《郐》以下无讥焉。”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亦载。

【今译】 春秋时吴国的公子季札出使鲁国,鲁人请他欣赏周代各国的乐曲。让乐工为他歌《周南》、《召南》,他听了评论说:“美啊! 刚开始创立基业,还未近善,不过已是勤劳而不怨怒的了。”又为他歌《邺》、《鄘》、《卫》,他说:“美啊,真宏大啊! 虽有忧患但并不困窘,我听说卫康叔、武公的德行如此,这是《卫风》吧?”又为他歌《王》,他说:“美啊! 思虑而不惧怕,这是周东边的乐曲吧?”后来一直歌唱到《陈》,他听了说:“国无君主,怎么能长久呢?”自郐国的歌曲往下,因为国小地微,他就不再评论了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表示以下的不值一提; 也用以形容欣赏乐曲。

【典形】 耻言郐、季札观辞、季札聆音、聘鲁请观、无讥自郐、延陵观乐、延陵听乐、自郐、自郐无讥、自郐以下、季札重来、季子观乐、不逢季札、季札听、延陵试观、延子聆音。

【示例】

〔耻言郐〕 宋·王安石《寄曾子固》:“延陵古君子,议乐耻言郐。”

〔季札观辞〕 南朝梁·刘勰《文心雕龙·乐府》:“故知季札观辞,不直听声而已。”

〔季札聆音〕 唐·元稹《萧韶九成赋》:“故季札聆音而感深,宣尼忘味于耳盈。”

〔聘鲁请观〕 北周·庾信《贺新乐表》:“聘鲁请观,理当见其盛德; 适齐忘味,定是知其尽美。”

〔无讥自郐〕 清·席镐《表弟吴习之赠闽兰数种》:“俯视世俗文,无讥等自郐。”

〔延陵听乐〕 唐·卢照邻《乐府杂诗序》:“延陵听乐,知列国之典彝。”

〔自郐〕 宋·陆游《示子遹》:“元白才倚门,温李真自郐。”

〔自郐无讥〕 宋·张孝祥《丑奴儿》:“无双谁似黄郎子,自郐无讥。月满星稀,想见歌场夜打围。”

〔自郐以下〕 清·徐夔《移居赠永夫》:“自郐以下皆无讥,儿子纷纷鄙纨绔。”


【词语自郐无讥】  成语:自郐无讥汉语词典:自郐无讥

猜你喜欢

  • 戴良嫁女

    《后汉书.逸民传.戴良传》:“初,良五女并贤,每有求姻,辄便许嫁,疏裳布被,竹笥木屐以遣之。五女能遵其训。”东汉隐者戴良,嫁女惟贤是选,陪嫁的东西非常简朴,除了粗裳布被,竹笥木屐之外,全无奢华之物。五

  • 衔凤

    源见“凤凰衔书”。谓帝王使者送达诏书。唐皎然《奉送李中丞道昌入朝》诗:“诏喜新衔凤,车看旧饰熊。”【词语衔凤】   汉语大词典:衔凤

  • 沉潜刚克,高明柔克

    沉潜:指性格沉深柔弱的入。刚:强硬。克:胜。高明:指性格亢爽刚强的人。 对于柔弱的人要用强硬的办法去制服他;对于刚强的人要用软化的办法去制服他。 旧指古代帝王的治民之术。语出《书.洪范》:“沉潜刚

  • 使贪使愚

    比喻用人时要弃其所短,用其所长,使人尽其才。又作使愚使过。出自唐岑(cén涔)文本、侯君集事迹。岑文本(595-645年)字景仁,邓州棘(jí集)阳(今河南南阳南)人。隋末肖铣自称梁王时,曾以文本为中

  • 邑犬

    《楚辞.怀沙》:“邑犬之群吠兮,吠所怪也。”王逸注:“言邑里之犬,群而吠者,怪非常之人而噪之也。以言俗人群聚毁贤智者。”后因以“邑犬”比喻谗毁贤能、不辨是非的盲从者。宋苏轼《次韵李端叔谢送牛戬鸳鸯竹石

  • 一条冰

    宋王君玉《国老谈苑》二:“陈彭年在翰林,所兼十余职,皆文翰清秘之目,时人谓其署衔为‘一条冰。’”又见宋晁载之《续谈助》三引《圣宋掇遗》。宋人陈彭年在翰林院身兼十余个清贵的职务,时人称其官衔为“一条冰”

  • 秋蛇

    同“春蚓秋蛇”。清唐孙华《山林》诗:“高吟惊夜鹤,落笔笑秋蛇。”

  • 二斟

    《左传.襄公四年》载:夏之时寒浞杀后羿而占有其妻室,生子浇及豷,使浇率师灭斟灌、斟鄩。夏臣靡收二国遗民,灭寒浞而立少康。少康复灭浇,使其子后杼灭豷,夏室中兴。二斟,指夏同姓诸侯斟灌和斟鄩。后因称忠心复

  • 雨旸时若

    《书.洪范》:“曰肃,时雨若;曰乂,时旸若。”后以“雨旸时若”谓气候调和,晴雨适时。元马致远《荐福碑》二折:“雨旸时若在仁君,鼎鼐调和有大臣。”主谓 旸,出太阳;时,及时、适时;若,句末助词,无义。下

  • 绨袍信

    源见“绨袍惠”。喻指老友念旧,守信。宋苏轼《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洺州》:“永谢十年旧,老死三家村。惟君绨袍信,到我雀罗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