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虎溪相送

虎溪相送

晋无名氏《莲社高贤传.百二十三人传》:“陆修静吴兴人,早为道士,置馆庐山。时远法师(慧远,一作惠远)居东林,其处流泉匝寺,下入于溪。每送客至此,辄有虎号鸣,因名虎溪。后送客未尝过。独陶渊明与修静至,语道契合,不觉过溪,因相与大笑,世传为《三笑图》。”按,三人相会为后人附会之说,不可信。后用为僧人高士相聚谈论和送别的典故。唐孟浩然《疾愈过龙泉精舍呈易业二公》诗:“日暮辞远公,虎溪相送出。”明吴廷翰《怀白云寺僧》诗:“几度南山不得归,虎溪相送迹亦稀。”


【典源】 晋·佚名《莲社高贤传》:“远法师居东林,其处流泉匝寺,下人于溪,每送客过此,辄有虎号鸣,因名虎溪。后送客未尝过。独陶渊明与陆修静至,语道契合,不觉过溪,固相与大笑,世传为三笑图。”

【今译】 晋代高僧慧远 (一作惠远)入庐山,居东林寺修持,人称远公。寺下有股泉水,流入虎溪。据说他送客不过此溪水,如果过了就有虎吼叫。当时陶潜 (字渊明) 住在这里,山南有陆修静也是有道之人,他们来远公处作客,远公送二人,一边走一边谈论,非常投机,不觉走过虎溪,彼此大笑。实则陆修静至庐山时,慧远、陶潜已死二、三十年,三人共会显系后人附会之说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僧人高士相聚谈论或相送。

【典形】 不过虎溪、长隔虎溪、过虎溪、虎溪相送、闻虎啸、远公不出、过溪无虎啸、勿过虎溪、虎溪远。

【示例】

〔不过虎溪〕 唐·王维《能禅师碑》:“禅师子牟之心。敢忘凤阙; 远公之足,不过虎溪。”

〔长隔虎溪〕 宋·范成大《东林寺》:“客尘长隔虎溪水,劫火不侵香谷云。”

〔过虎溪〕 唐 · 李白 《别东林寺僧》:“笑别庐山远,何烦过虎溪。”

〔虎溪相送〕 唐·孟浩然《过龙泉精舍》:“日暝辞远公,虎溪相送出。”

〔闻虎啸〕 清·程先贞《十月初以事至东皋》:“白社归来闻虎啸,黄庭写出换鹅群。”

〔远公不出〕 宋·苏轼《佛日山荣长老方丈》之一:“陶令思归久未成,远公不出但闻名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负子渡河

    同“渡虎”。宋方岳《三虎行》诗:“李广不生周处死,负子渡河何日是?”

  • 梦蚁穴

    同“梦槐安”。宋黄庭坚《次韵十九叔父台源》诗:“闻道台源境,锄荒三径通。人曾梦蚁穴,鹤亦怕鸡笼。”

  • 云阳鲜血

    源见“云阳”。指被刑。元范康《陈季卿悟道竹叶舟》四折:“不管云阳鲜血未曾干,恶风波早过眼。”

  • 秦雄百二

    同“秦关百二”。清王士禛《百牢关》诗:“全秦雄百二,南尽百牢关。”

  • 马去奔郑

    《左传.宣公二年》:“二年春,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宋。宋华元、乐吕御之。二月壬子,战于大棘。宋师败绩,囚华元,获乐吕。”“宋人以兵车百乘、文马百骃以赎华元于郑。半入,华元逃归。立于门外,告而入。见叔牂

  • 彭咸沦没

    《楚辞》战国禁.屈原《离骚》:“虽不周于今之人兮,愿依彭咸之遗则。”东汉.王逸注:“彭咸,殷贤大夫,谏其君,不听,自投水而死。”彭咸,殷时贤臣,直言进谏,未被采纳,愤而投水自杀。后遂用为称美忠谏之臣之

  • 比屋可封

    《尚书大传》卷五:“周人可比屋而封。”谓上古之世,教化遍及四海,家家有德行,皆可旌表。后亦泛称风俗淳美。唐刘知幾《史通.疑古》:“尧舜之人,比屋可封。盖因《尧典》成文,而广造奇说也。”前蜀杜光庭《寿春

  • 贾生涕

    《汉书.贾谊传》载:汉文帝时,天下初定,制度疏阔,匈奴侵边,诸侯王不服,“谊数上疏陈政,多所欲匡建,其大略曰:‘臣窃惟事势,可为痛哭者一,可为流涕者二,可为长太息者六,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,难遍以疏举。

  • 高人雅致

    见“雅人深致”。【词语高人雅致】  成语:高人雅致

  • 风清月皎

    微风清凉,月色皎洁。形容夜景幽美宜人。唐.无名氏《薛昭传》:“及夜风清月皎,见阶间有三美女,笑话而至。”明.无名氏《紫微宫》二折:“端的是天晴日晓,更堪那风清月皎。”亦作“风清月白”。宋.吴曾《能改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