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覆巢无完卵

覆巢无完卵

南朝.宋.刘义庆撰《世说新语.言语》:“孔融被收(收捕入监),中外惶怖。时融儿大者九岁,小者八岁,二儿故(依然,依旧)琢钉戏,了无遽容。融谓使者曰:‘冀(希望)罪止于身(自身),二儿可得全不?’儿徐进曰:‘大人,岂见覆巢之下,复有完卵乎?’寻亦收至。”

汉末孔融在被捕时,要求只拿他一人办罪,保全他的两个孩子。孩子当时对他说:“鸟窝被打翻了,那能不打碎蛋呢?”“覆巢无完卵”指的是灭门之祸,家人亦不得幸免。后泛指事物的整体被毁灭,其中的个体也不可能得到保全。

董必武《答徐老延安赠别》诗:“阋墙不可再,巢覆当共愕。”


其他 比喻整体被覆灭,则其部分亦难保存。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孔融被收,中外惶怖。时融儿大者九岁,小者八岁,二儿故琢钉戏,了无遽容。融谓使者曰:‘冀罪止于身,二儿可得全不?’儿徐进曰:‘大人,岂见覆巢之下,复有完卵乎?’寻亦收至。”△多用于情状方面。


【典源】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孔融被收,中外惶怖。时融儿大者九岁,小者八岁,二儿故琢钉戏,了无遽容。融谓使者曰:‘冀罪止于身,二儿可得全不?’儿徐进曰:‘大人岂见覆巢之下,复有完卵乎?’寻亦收至。”注引 《魏氏春秋》曰:“融对孙权使有讪谤之言,坐弃市,二子方八岁、九岁、融见收,弈棋端坐不起。左右曰:‘而父见执。’二子曰:‘安有巢覆而卵不破者哉!’遂俱见杀。”《后汉书·孔融列传》:“初,女年七岁,男年九岁,以其幼弱得全,寄它舍,二子方弈棋,融被收而不动。左右曰:‘父执而不起,何也?’答曰:‘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?’”可互参看。

【今译】 后汉孔融字文举,为当时大贤,名望很高。他受曹操猜忌,终于被曹操借讪谤朝廷的罪名将其逮捕下狱。孔融被捕时,两个子女才八、九岁,仍然照样游戏不起身。左右人说:“你父亲被捕了,为什么无动于衷?”融子说:“哪里见有鸟巢倾翻而卵不破的呢?”果然一起被杀害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由于为主的人遭祸,全体或全家也一起遭难。

【典形】 巢卵、巢倾、巢倾宁问卵、覆巢、卵破、破巢、破卵、无完卵、覆巢岂有完卵、宁问卵完。

【示例】

〔巢卵〕 宋·周邦彦《楚平王庙》:“杀贤恐遗种,巢卵同时倾。”

〔巢倾〕 金·元好问 《学东坡移居》之五:“巢倾卵随覆,身在颜亦强。”

〔巢倾宁问卵〕 清·张远《鹊巢为童子所破》:“巢倾宁问卵,身在竞安之。”

〔覆巢〕 清·王摅《教坊老叟行》:“已甘身死覆巢下,只恨名编乐籍中。”

〔卵破〕 清·王士禛《传经堂歌送卓永瞻》:“巢倾卵破悔不早,曲突徙薪谁谓功。”

〔破巢〕 清·钱谦益《临城驿壁见方侍御孩未题诗》:“抱蔓摘瓜余我在,破巢完卵似君稀。”

[破卵] 宋·张孝祥《汤右相》:“斯文衡鑑,收雕虫篆刻之微; 群枉织罗,救破卵倾巢之酷。”

〔无完卵〕 清·戴移孝《惜誓》:“一门争死无完卵,三户偷生作楚歌。”


【词语覆巢无完卵】  成语:覆巢无完卵汉语词典:覆巢无完卵

猜你喜欢

  • 桃李自成蹊

    源见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。形容人品行高尚,自能受人爱戴敬仰。金元好问《送杜招抚归西山》诗:“父老渔樵知有社,将军桃李自成蹊。”【词语桃李自成蹊】  成语:桃李自成蹊

  • 扬子字

    同“扬雄奇字”。清 曾习经《送杨昀谷道长》诗:“扣箧待商扬子字,经时迟枉阮公书。”

  • 流芳遗臭

    《晋书.桓温传》:“桓温字元子,宣城太守彝之子也。性俭,每讌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。然以雄武专朝,窥觎非望,或卧对亲僚曰:‘为尔寂寂,将为文景所笑。’众莫敢对。既而抚枕而起曰:‘既不能流芳后世,不足复遗臭

  • 天马行空

    元代刘廷振《萨天锡诗集序》:“其所以神化而超出于众表者,殆犹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。”用神马的腾空飞行,比喻才思奔放,超群不凡。主谓 像神马一样腾空飞行。比喻才思飘逸,纵情驰骋。语本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太

  • 刻烛成篇

    源见“击钵催诗”。形容文思敏捷,文才出众。清吴伟业《题西泠闺咏》之二:“卖珠补屋花应满,刻烛成篇锦不如。”【词语刻烛成篇】   汉语大词典:刻烛成篇

  • 叔山无趾

    参见:无趾

  • 青琐窥韩

    同“窥韩”。金蔡松年《水龙吟.梁虎茵家以绛绡作荔枝戏作》词:“青琐窥韩,紫囊赌谢,属狂年少。”

  • 必也正名

    正名分是必须的。 表示凡事要正名分。语出《论语.子路》:“子路曰:‘卫君待子而为政,子将奚先?’子曰:‘必也正名乎!’”南朝.梁.刘勰《文心雕龙.铭箴》:“铭者,名也。观器必也正名,审用贵乎盛德。”

  • 好文日

    《汉武帝故事》:“颜驷,不知何许人,汉文帝时为郎。至武帝辇进郎署,见驷庞眉皓发,上问曰:‘叟何时为郎,何其老也?’对曰:‘臣文帝时为郎。文帝好文,而臣好武;至景帝好美,而臣貌丑;陛下即位,好少而臣已老

  • 真乐真知

    《列子.仲尼》:“夫乐而知者,非古人之谓所乐知也。无乐无知,是真乐真知。……”孔子与颜回谈话,孔子认为无乐无知,方是真乐真知。后用为咏超脱旷达忘我之襟怀。宋.王安石《定林》(寺院名):“真乐非无寄,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