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逆鳞

逆鳞

韩非子.说难》:“夫龙之为虫也,柔可狎(柔狎即驯熟的意思;柔,《史记》作扰,驯;狎,习)而骑也。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,若人有婴(同撄,逆触)之者,则必杀人。人主亦有逆鳞,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,则几矣(几,表示数量少,指能做到谏说君王而不触犯的人是很少的。一说,几,近,谓近于善谏,较牵强)。”

古人以龙为人君的象征,韩非以龙之逆鳞不可撄为喻,说明要劝谏君主而不忤其意犯其威是很难做到的,因此触逆鳞也就是非常危险的事。故后以忤逆皇帝之旨,触犯人主之威,叫做“婴逆鳞”。

宋苏轼《谢中书舍人启》:“出而从仕,有狂狷婴鳞之愚。”

陈徐陵《徐孝穆全集》卷二“在北齐与杨仆射书”:“情礼(或作理)之诉,将同逆鳞;忠孝之言,皆应齚舌(《史记.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如此,上必多君有让,不废君。魏其必内愧,杜门齚舌自杀。”又《英雄记》:曹操自齚其舌流血,以失言戒后世。)。”


【典源】《韩非子·说难》:“夫龙之为虫也,柔可狎而骑也,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,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。人主亦有逆鳞,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。”

【今译】 龙这种动物,可以通过驯熟接近来骑它,但它的喉下有逆鳞一尺长,如果人触犯逆鳞它就会杀人。君主也有逆鳞,游说之士如果能不触犯君主的逆鳞就可以成功了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触犯君主而致其发怒。

【典形】 触龙鳞、犯鳞、犯龙鳞、鳞批、逆鳞、批鳞。

【示例】

〔触龙鳞〕 唐·白居易《赠江州李十使君员外》:“仰头惊凤阙,下口触龙鳞。”

〔犯鳞〕 唐·杜牧《梁秀才以早春施次大梁》:“处困羞摇尾,怀忠壮犯鳞。”〔犯龙鳞〕 唐·李白 《猛虎行》:“有策不敢犯龙鳞,窜身南国避胡尘。”

〔鳞批〕 清·杨潮观《魏征破笏再朝天》:“良言偏逆耳,老成人去,谁与鳞批。”

〔逆鳞〕 南朝梁·刘勰《文心雕龙·论说》:“虽批逆鳞,而功成计合,此上书之善说也。”

〔批鳞〕 清·邵长蘅《题冀渭公所藏梅花诗卷》:“溅血九原仍化碧,批鳞一疏独流丹。”


【词语逆鳞】   汉语词典:逆鳞

猜你喜欢

  • 绿林好汉

    同“绿林豪客”。《儿女英雄传》二一回:“后来遇着施世纶按院放了漕运总督,收了无数的绿林好汉,查拿海寇。”偏正 西汉末年,王匡、王凤在今湖北当阳县绿林山聚众起义,史称“绿林军”。后因称聚众山林,反抗统治

  • 冰月

    源见“冰人”、“月下老人。”指媒人。明单本《蕉帕记.寻春》:“胡公有女,名曰弱妹,天姿俊雅,性质聪明,貌堪闭月羞花,巧擅描鸾刺凤。小生欲缔秦 晋之盟,奈无冰月之便。”【词语冰月】   汉语大词典:冰月

  • 画省

    汉.蔡质《汉官典职》:“尚书奏事于明光殿,省中画古烈士,重行书赞。”据唐.徐坚《初学记》卷十一引。据《汉官典职》载,汉代设尚书省,并在其厅壁上画有古代烈士的肖像。后将“画省”用作代指尚书省的典故。唐.

  • 姜肱枕被

    同“姜肱被”。清 颜孝嘉《耍孩儿》套曲:“姜肱枕被寒犹暖,田氏荆枝秀满条,情深手足真为宝。”【词语姜肱枕被】   汉语大词典:姜肱枕被

  • 不患寡而患不均

    指分配不公平或处理事情不合理。鲁国执政大夫季氏打算派兵攻打一个附庸小国颛臾,以扩大自己的地盘。孔子对此十分反对,而他的学生冉有因为在季氏家作家臣,却站在季氏的立场上说,颛臾地近鲁国,如果不取,将来要给

  • 投簪

    晋.左思《招隐》诗:“踌躇足力烦,聊欲投吾簪(音zān,古音为叶韵读如zhēn)。”簪是连结冠与发的一种器物,说投簪,即投弃冠簪,冠是古时官僚士大夫所戴的帽子,投弃冠簪等于说“挂冠”,就是辞官不仕的意

  • 系马埋轮

    《孙子.九地》:“是故方马埋轮,未足恃也。”曹操注:“方,缚马也。埋轮,示不动也。”后因用“系马埋轮”为表示当敌人进攻时坚守阵地不动的典故。《南史.虞寄传》:“孰能被坚执锐,长驱深入,系马埋轮,奋不顾

  • 献扬雄赋

    同“献赋”。唐钱起《送严维尉河南》诗:“《甘泉》未献扬雄赋,吏道何劳贾谊才!”

  • 尸禄素餐

    同“尸位素餐”。宋王禹偁《让西京留守表》之二:“非不眷恋明代,盖忧逼近死期,述度德量力之心,减尸禄素餐之咎。”并列 ①白领俸禄而无所事事。汉·刘向《说苑·至公》:“久践高位,妨群贤路,~,贪欲无厌。”

  • 一致而百虑,同归而殊途

    见〔同归而殊途,一致而百虑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