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见“锦囊佳句”。指旅途写诗。元乔吉《凭栏人.金陵道中》曲:“瘦马驮诗天一涯,倦鸟呼愁村数家。”
晋.陈寿《三国志.蜀书.诸葛亮传》:“将军既帝室之胄,信义著于四海,总揽英雄,思贤如渴。”像口渴时求饮那样急于思求有才能的人。后因以“求贤如渴”或“思贤如渴”比喻访求人才的迫切心情。宋.范晔《后汉书.
同“三顾茅庐”。隆中,诸葛亮隐居之地,在今湖北 襄樊。宋张孝祥《西江月.张钦夫寿》词:“已授一编圯下,却须三顾隆中。鸿钧早晚转春风,我亦从君贾勇。”
同“不识一丁”。明王世贞《艺苑卮言》卷四:“彼所重王剧、王勔、苏味道者,一以钩党取族,一以模棱贬窜,区区相位,何益人毛发事,千古肉食不识丁,人举为谈柄,良可笑也。”【词语不识丁】 汉语大词典:不识
源见“犁生骍角”。比喻劣父。《聊斋志异.柳生》:“犁牛尚有子,何害?”又:“尚未知犁牛,何知其子?”【词语犁牛】 汉语大词典:犁牛
源见“微禹叹”。为颂扬功德之语。《宋书.武帝纪下》:“夫微禹之感,叹深后昆,盛德必祀,道隆百世。”《陈书.衡阳献王昌传》:“故以功深于微禹,道大于惟尧,岂直社稷用宁,斯乃黔黎是赖。”【词语微禹】
晋裴启《语林》:“管宁(字幼安)尝与华子鱼(名歆)少相亲,共园中锄菜,见地有片金,挥锄如故,与瓦石无异。华提而掷去。”后用为节操高洁、不慕名利之典。明高启《题徐良夫耕渔轩》诗:“钓获溪上璜,锄挥瓦中金
《易.坎》:“纳约自牖,终无咎。”程颐传:“纳约,谓进结于君之道;牖,开通之义。室之暗也,故设牖,所以通明……人臣以忠信善道结于君心,必自其所明处乃能入也。”后遂以“纳牖”谓导人于善。《明史.郑履淳传
同“否去泰来”。唐 林谔《石壁寺铁弥勒像颂》:“否往泰来,圣作惠出。”见“否极泰来”。前蜀·杜光庭《胡璠尚书地纲醮词》:“~,灾生福过。”【词语否往泰来】 成语:否往泰来汉语大词典:否往泰来
旧题汉.刘歆《西京杂记》卷二:“五侯不相能,宾客不得来往。娄护丰辩,传食五侯间,各得其欢心,竞致奇膳,护乃合以为鲭(鲭,同?,是鱼和肉合烹的美食),世称五侯鲭,以为奇味焉。”汉成帝时,同日封母舅王谭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