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固寺
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二十六里中条山腰。《清一统志·蒲州府》:万固寺“在永济县东南十五里中条山麓。唐大中间建,初名建元,后改今额”。但寺内碑文则称“创自元魏”,当以碑记较为可靠。宋代曾重修,明嘉靖三十四年(1555)地震毁坏后重建。山门内大雄宝殿中,佛像已不存。塔院中有释迦塔,高十三层,约54米。塔后无量殿内供无量寿佛。寺最后有罗汉殿, 已近山巅。现存四块线刻罗汉像,神态逼真,刻工精致,有唐代遗风。
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二十六里中条山腰。《清一统志·蒲州府》:万固寺“在永济县东南十五里中条山麓。唐大中间建,初名建元,后改今额”。但寺内碑文则称“创自元魏”,当以碑记较为可靠。宋代曾重修,明嘉靖三十四年(1555)地震毁坏后重建。山门内大雄宝殿中,佛像已不存。塔院中有释迦塔,高十三层,约54米。塔后无量殿内供无量寿佛。寺最后有罗汉殿, 已近山巅。现存四块线刻罗汉像,神态逼真,刻工精致,有唐代遗风。
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五十里悬瓮山下。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。《水经·晋水注》:“昔智伯之遏晋水以灌晋阳,其川上溯,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,沼西际山枕水,有唐叔虞祠。” 北齐天统五年 (569) 改
又名庆寿寺石窟。在今陕西彬县西二十里泾河南岸。建于唐贞观二年(628)。大佛窟平面呈半圆形,直径约21米,高30余米。大佛依山趺坐,高24米,两侧侍立二菩萨,各高5米,俗名“丈八佛”。窟壁雕大小佛及菩
在今江苏金坛市南长荡湖中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5常州府宜兴县: 柚山 “在县西北九十里洮湖上。与湖中大坯山对峙,巨石瞰湖,延袤三四里”。
尧渡河上游。在今安徽东至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7建德县:尧城溪在“县南三里。县东南诸山谷水汇流为溪,春夏水溢,可通舟楫。西北流,达东流县,入大江。今县西有尧城渡”。
又名连云栈。在今陕西汉中市西北。即褒斜栈道。见“北栈道”。
即今贵州麻江县东南宣威镇。明万历十二年(1584) 置宣威土千总。
①北周置,属旭州。治所在金城县 (今甘肃碌曲县东)。隋开皇初废。②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眉州置,治所在通义县(今四川眉山县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眉山、彭山、丹棱、洪雅、青神等县地。乾元元年 (758)
①即浅水原。在今陕西长武县北浅水村一带。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宋元嘉七年 (430) 十一月乙酉,“夏主自鄜城还安定,将步骑二万北救平凉,与 (古) 弼遇,弼伪退以诱之,夏主追之,魏主使高车驰击之,夏兵
在今广东南海市北金溪圩。清设金利汛,有把总驻防。
即今广东五华县西南长布镇。清同治《广东图说》卷90:长乐县有长蒲墟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