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六陂
在今江苏扬州市附近。《方舆胜览》卷44扬州:三十六陂“在江都县”。宋王安石《题西太乙宫壁》诗:“三十六陂春水, 白头相见江南。”
在今江苏扬州市附近。《方舆胜览》卷44扬州:三十六陂“在江都县”。宋王安石《题西太乙宫壁》诗:“三十六陂春水, 白头相见江南。”
即今江苏灌云县东北伊芦乡伊芦山。《寰宇记》卷22海州朐山县:“伊卢山,一名大伊莱山,在县南七十五里。”
在今四川天全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3天全六番招讨使司: 禁山在“司西二里。两崖对峙,高峻险绝,中有飞流,四时不竭,古谓之禁门关”。
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明宫城西南,白下路与大光路交接处的青溪上。始建于杨吴,称白下桥。明初称为大中桥。《明一统志》卷6南京:大中桥“在长安街西。即古白下桥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0江宁府江宁县:大中桥“唐时东
即今广东阳东县西北漠阳江南岸双捷镇。清道光《阳江县志》卷1有双捷墟。
亦作洋平县。西晋太康元年(280)置,属桂林郡。治所当在今广西东北部融江、龙江下游及红水河下游一带。南朝宋改为阳平县。
清雍正十二年(1734)置,属宁朔卫。治所在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南永兴乡。乾隆十五年十二月(1751年1月)改置宁远厅。
即今江西浮梁县北五十里峙滩乡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 卷14: 浮梁县北有乞儿滩汛。民国《江西分县新图》: 浮梁县东北有侈滩。
在今湖南临武县东。明置巡司于此。村名。在海南省琼海市东北部。属长坡镇。人口610。原名锡侯村,相传清代一李姓进士被朝廷封为锡侯,由此得名;后因该村属沙土地带,村后有一土堆,“锡侯”谐音为“赤土”,故名
东晋置(一说南朝宋置),属梁州。治所在阴平县(在今四川江油市东北小溪坝镇北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江油市东北及青川、平武二县部分地。西魏改为龙安郡。南朝宋置,治阴平县(今四川江油市东北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江
在今广东化州市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16化州: 帽子山“在城南五里。其形如帽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4化州: 帽子山 “在州西南五里。以形似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