义川郡
①西魏大统三年(537)置,属汾州(后改丹州)。治所在义川县(今陕西宜川县东北郭下村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宜川县地。北周改为丹阳郡。
②西魏末改洛安郡置,为东义州治。治所在卢氏县(今河南卢氏县)。隋开皇初废。
(1)西魏改洛安郡置,治卢氏县(今属河南)。辖境约相当今河南省洛水上游北部。隋开皇初废。(2)西魏大统三年(537年)置,治义川县(今陕西宜川县东北)。辖境约相当今陕西省宜川县地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废。
①西魏大统三年(537)置,属汾州(后改丹州)。治所在义川县(今陕西宜川县东北郭下村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宜川县地。北周改为丹阳郡。
②西魏末改洛安郡置,为东义州治。治所在卢氏县(今河南卢氏县)。隋开皇初废。
(1)西魏改洛安郡置,治卢氏县(今属河南)。辖境约相当今河南省洛水上游北部。隋开皇初废。(2)西魏大统三年(537年)置,治义川县(今陕西宜川县东北)。辖境约相当今陕西省宜川县地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废。
金皇统二年 (1142) 改永兴军路置,治所在京兆府 (今陕西西安市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韩城、铜川、乾县以南,武功县以东,首阳山、镇安县、社川河以北、以东及河南卢氏县、虢略镇、米阳关等地。蒙古废。金皇统
①在今江苏溧阳市西北三十五里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咸和四年(329),苏峻将张健、韩滉等西奔,“郗鉴参军李闳追之,及于平陵山,皆斩之”。即此。②在今广东东源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惠州府河源县:平陵山
①五代梁开平三年(909)吴越改长城县置,属湖州。治所即今浙江长兴县。南宋宝庆元年(1225)属安吉州。元初属湖州路,元贞元年(1295)改为长兴州。明初改长安州,洪武二年(1369)复改长兴县,属湖
东汉建和元年 (147) 建,即今山西洪洞县东北霍山南麓广胜寺。唐改名广胜寺。
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西北阿拉坦嘎达苏苏木)。民国间为察哈尔左翼镶白旗驻地。
即今黑龙江省海伦市。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) 筑城,为通肯副都统驻地。光绪三十年十二月 (1905.1) 改置海伦厅。
即今吉林德惠市西南双山子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德惠县:“西:双山崖镇,达农安。”
①即土门关。亦即井陉关。在今河北井陉县北井陉山上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光化二年(899),“葛从周乘破幽州之势, 自土门破河东,拔承天军”。②即芦子关。在今陕西志丹县北与靖边县交界处。区片名。在陕西省西安
①战国楚地。夏水会合大江处,即今湖北武汉市汉江江口段。战国楚屈原 《九章·哀郢》: “背夏浦而西思兮,哀故都之日远。” 朱熹注: “时未过夏浦也。故背之而回首西乡,以思郢也。”②即夏港镇。在今江苏江阴
即今江西玉山县西临湖镇。清同治 《江西全省舆图》 卷11广信府玉山县: “西至临江湖六十五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