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乌江

乌江

①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四十里乌江镇附近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楚汉之际,项羽兵败垓下,“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。乌江亭长檥船待”。即此。《清一统志·和州》:乌江浦“在州东北四十里。土多黑壤,故名”。

②沩水支流。源出今湖南湘乡市北丰山,东北流入宁乡县南入沩水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宁乡县“玉潭江”条下:乌江“临江有石如乌,故名”。

③即今广西陆川县之陆川河,为九州河上游。《清一统志·郁林州》:乌江“在陆川县南一里。上流名妙洞水,源出分水山,南流绕城东合文龙山水,又绕城南,汇妙洞岩水,又南流合水车江,名乌江,复南流汇龙化江,流入广东石城县界,合九州江”。

④在今广西平南县西。《寰宇记》卷156平南县有大乌江。《清一统志·浔州府》:乌江,“《旧志》:在县西半里。小舟泝流,可三四十里至古城,其源直透县西北瑶山地界,下流入龚江。春夏此河水清,则大江水浊,秋冬大江水清,则此水浊”。

⑤古名延江水、涪陵江、黔江、巴江、更始水、水德江。在今四川、贵州两省境, 为长江南支流。《元史·文宗纪》:天历二年(1329),“潘州杨万户引四川贼兵至乌江峰,官军败之。八番元帅脱出亦破乌江北岸贼兵,复夺关口。诸王月鲁帖木儿统蒙古、汉人、答剌罕诸军及民丁五万五千,俱至乌江”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四川遵义军民府遵义县:“又东有乌江, 源自贵州水西, 即涪陵江上源。”源出贵州西北乌蒙山东麓,北源六冲河出赫章县北;南源三岔河出威宁县东,会合后称鸭子河,东北流至息烽县乌江渡下始称乌江,经思南、沿河入四川,折而西北流经彭水、武隆,于涪陵市东注入长江。


又称黔江、涪陵江。长江上游支流。在贵州省北部和重庆市南部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:“北有乌江,源出水西,与四川遵义府分界,北流至四川彭水县(今属重庆),入涪陵江。”北源六冲河出贵州省赫章县北,南源三岔河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,两源至黔西县化屋汇合后称鸭池河,东北流到遵义市乌江渡以下始称乌江。经思南县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至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龚滩,折向西北流,在涪陵入长江。长 1018 千米,流域面积8.84万平方千米。多年平均流量1295米3/秒。主要支流有猫跳河、清水江、偏岩河、南明河、六池河、洪渡河、芙蓉江等。上游经石灰岩地区,多溶洞、伏流;中游穿行在大娄山和武陵山间,谷深水急,险滩相接。经多次整治,中、下游可通航。乌江天然落差 2036 米,水力资源丰富。建有乌江渡、猫跳河等水电站。1935年1—3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,曾多次强渡乌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中路右后旗

    即赛音诺颜部右翼右后旗。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巴彦洪古尔省巴彦布尔德西。

  • 怒勒峰

    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。《清一统志·曲靖府》: 怒勒峰 “在寻甸州东乞曲里。《州志》: 中有海,饶渔利,界连沾益州,乾夷居之。有六寨,曰沙必郎、曰折珰、曰则千、曰按羊、曰怒勒、曰纳龟”。

  • 至和塘

    又名昆山塘。古娄江于8世纪后逐渐湮废。北宋至和二年(1055)重加疏浚,更名至和塘。在今江苏苏州市区和吴县、昆山市境内之娄江。明王鏊《姑苏志》卷10:“至和塘一名昆山塘,成于宋至和间,故名。”又称昆山

  • 千金堨

    一名千金堰。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。三国魏太和五年(231)筑,积石为堰,堰谷水。《水经·谷水注》:谷水“东至千金堨。《河南十二县境薄》曰:‘河南县城东十五里有千金堨’。《洛阳记》曰:‘千金堨旧堰谷水,魏

  • 长沙江

    即恩平江。今广东台山市北之潭江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新宁县(今台山市):“北有恩平江,一名长沙江。”

  • 洛古河卡伦

    清末置,属黑龙江副都统。在今黑龙江省漠河县西北黑龙江南岸洛古河村。民国 《黑龙江志稿》 卷33黑河所属卡伦: “游洛古河距讷钦哈达六十四里,对岸为俄镇巴格罗夫。清光绪三十四年副都统姚福升沿江查勘。抵额

  • 龙漳省

    1933年11月福建人民政府(即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)置,省会在龙溪县(今福建漳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漳浦、长泰、漳平、龙岩、宁化、明溪等市县以南地。同年12月改为龙汀省。

  • 胶莱新河

    亦名胶莱河、北胶河。即山东半岛西部胶莱运河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6胶县: “ (元) 至元十七年,莱人姚演献议开新河,由胶西县东陈村海口,西北达胶河,出海仓口,由海道达直沽以通漕,谓之胶莱新河。”

  • 塘岸墟

    在今广西北流市西南四十里塘岸镇。《徐霞客游记·粤西游日记》: “东抵小石峰下,是为塘岸墟。”

  • 怀仁县

    ①南朝梁普通中置,为怀仁郡治。治所在今四川仁寿县东二里。西魏废帝二年(552)改为普宁县。②东魏武定七年(549)置,属义塘郡。治所在今江苏赣榆县西北三十六里城头乡。隋开皇三年(583)移治今赣榆县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