乔口镇
旧作桥口镇,属长沙县。即今湖南望城县西北三十四里乔口镇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
在湖南省望城县西北部、湘江西岸。面积40平方千米。人口3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乔口,人口 6020。柳林江在此汇入湘江,柳林江又名乔江,故名。为古老集镇,唐杜甫有《入乔口诗》。旧有三贤堂,祀屈原、贾谊、杜甫。元元统年间设乔江书院。明、清置巡检司。1949年属和平、合志乡。1958年属靖港公社。1985年置乔口镇。产稻、鲜鱼、菱藕。有弹力絮片、纺织、羽绒制品等厂。公路通县城。湘江可通航。
旧作桥口镇,属长沙县。即今湖南望城县西北三十四里乔口镇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
在湖南省望城县西北部、湘江西岸。面积40平方千米。人口3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乔口,人口 6020。柳林江在此汇入湘江,柳林江又名乔江,故名。为古老集镇,唐杜甫有《入乔口诗》。旧有三贤堂,祀屈原、贾谊、杜甫。元元统年间设乔江书院。明、清置巡检司。1949年属和平、合志乡。1958年属靖港公社。1985年置乔口镇。产稻、鲜鱼、菱藕。有弹力絮片、纺织、羽绒制品等厂。公路通县城。湘江可通航。
南朝梁、陈时置,为抱并郡治。治所无考,当在今广东雷州市境。隋开皇十八年 (598) 改为抱成县。
北魏西域国。国都在贵山城 (今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州北卡桑赛)。《魏书·西域传》: 破洛那国 “故大宛国也。都贵山城,……太和三年遣使献汗血马,自此每使朝贡”。
即今北京市通县南五十里永乐店乡。当凉水河滨。清于此设义仓,并设把总驻此。
在今山西万荣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蒲州府一》: 峨嵋岭 “一曰峨嵋坡,高四里,蜿蜒曲折,跨永济、临晋、猗氏、万泉四县,接绛州闻喜、河津二县界”。
即今安徽宿松县东南长江滨之复兴镇。明、清小孤山巡司于此。
1928年由零陵、宁远、祁阳、桂阳、新田、常宁6县析置,治石鼓源(在今湖南祁阳县东南石鼓源)。以境内有阳明山而得名。1929年迁白果(今祁阳县南白果市)。1931年改设阳明特区,驻石鼓源。同年废。旧县
又名盘龙汇。或作蟠龙汇。在今上海市青浦县东北,蟠龙之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4松江府华亭县: 盘龙浦 “在崧子浦东,其上流曰盘龙塘。自府东三里北流,绝俞塘及上海、青浦境内之六磊、泗泾、横塘、浦汇诸塘而北
一名盐井河。在今四川自贡市南。西支为旭水河,北支为威远河,在市西北两河口会合后,始称釜溪河,经市中心区西南,东南流至富顺县西南注入沱江,釜溪河既为产盐河,也是运盐河。两河口以下通木船。民国 《富顺县志
隋开皇十八年 (598) 改安居县置,属荆州。治所在今湖北当阳市东。大业初改为荆台县。
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城。《魏书·孝静帝纪》 载:东魏天平二年(535)八月,“发众七万六千人营新宫”。《邺中记》:“邺中南城东西六里,南北八里六十步。高欢以北城窄隘,故令仆射高隆之更筑此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