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乾县

乾县

①1913年降乾州置,属陕西关中道。治所即今陕西乾县。1928年直属陕西省。

②1913年改乾州厅置,属湖南省。治所即今湖南吉首市西南乾州。1914年改为乾城县。


(1)旧县名。1913年由乾州厅改置,治乾州(今湖南吉首市南乾州镇)。1914年更名乾城县。(2)今县名。在陕西省中西部、黄土高原南缘。属咸阳市。面积994平方千米。人口54.7万。辖14镇、8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以境内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得名。战国秦为好畤邑。秦孝公十二年(前350年)置好畤县(今城关镇东好畤村),属内史。西汉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年)属右扶风。东汉省。西晋元康中复设,治迁今好畤村东南,属扶风国。北魏太和十一年(487年)分好畤县漠谷河西部析置莫西县,治今乾县西北,好畤县为扶风郡治,莫西县属武功郡。北周建德三年(574年)省好畤入莫西县,属扶风郡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莫西县改称好畤县,大业三年(607年)省入上宜县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再置好畤县,属雍州。贞观二十一年(647年)移治于今永寿县西南好畤河镇。文明元年(684年)析好畤、醴泉等五县地于今城关镇设奉天县,属京兆府。乾宁二年(895年)在奉天城置乾州。北宋熙宁五年(1072年)废乾州,政和七年(1117年)又以奉天县置醴州。金天德三年(1151年)复为乾州。蒙古至元元年(1264年)撤销奉天县,辖地由乾州直辖;五年又将好畤县废入乾州。清雍正三年(1725年)升乾州直隶州。1913年撤州设乾县。1914年属关中道,1928年直属陕西省。1949年属邠县分区,1950年属宝鸡专区,1956年直属省。1961年属咸阳专区,1968年属咸阳地区,1983年属咸阳市。地处关中盆地区西北部。泔河、漆水河、漠谷河流经境内。为宝鸡峡引渭和羊毛湾水库灌区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以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油菜籽为主。石灰石储量丰富。工业有机械、电子、建材、医药、食品等。西兰公路经此。古迹有乾陵、靖陵和永泰公主、章怀、懿德太子墓组成的唐代古墓群。当地“弦板腔”为陕西优秀剧种之一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董峰山

    原名董奉山。在今河南信阳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0信阳州: 董峰山 “在州西南五十里。峰峦竞起,高出群山。上有黑龙洞”。

  • 齐安镇

    北宋置,属黄冈县。即今湖北新洲县。

  • 菟和山

    即今陕西丹凤县东南十里资峪岭。《左传》: 哀公四年 (前491),楚军临上雒,“左师军于菟和,右师军于仓野”。杜注: “菟和山,在上雒东也。” 《清一统志 ·商州》 “菟和山” 条引 《州志》:“亦名

  • 靖海所城

    即今广东惠来县东南六十里靖海镇。清雍正九年 (1731) 移神泉巡司于靖海所城,即此。

  • 雒汭

    亦作洛汭。在今河南巩义市境洛河注入黄河处。《尚书· 禹贡》: 河水 “东过洛汭”。《孔传》:“洛汭,洛入河处。” 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 “天王使刘定公劳赵孟于颍,馆于雒汭。” 宋元人注: “雒汭,洛水

  • 扫兰

    在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西北之萨乌兰。元代为察合台汗国属地。《明史·西域传四》:“奉贡通名天朝者……曰扫兰。”

  • 高滩

    即今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东南高滩营,西南近寨岗镇。《清一统志 · 连州》: 高滩营 “在阳山县西北六十里,接连山厅界。系八排三坑瑶出入之路。明成化中置,后废。本朝顺治十五年复置”。

  • 柴河堡

    明置,即今辽宁开原市东南柴河堡乡。明《全辽志》 卷2: 中固城有柴河堡。民国 《奉天通志》卷74开原县: “柴河自清原境西北流径柴河村南,村为明柴河堡故址。”即“柴河寨”。

  • 高氏

    春秋郑邑。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南。《左传》:成公十七年 (前574),“卫北宫括救晋侵郑,至于高氏”。杜注: “在阳翟县西南。” 《后汉书·郡国志》阳翟县: “有高氏亭。”古邑名。春秋郑地。在今河南省禹州

  • 怀水

    即今河南沁阳市北丹河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河内县:“有丹水,开元十一年更名怀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