仁和门
五代晋、周东京城(今河南开封市)里城东面南门。五代梁称观化门,晋天福三年(938)改称仁和门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:北宋建隆元年(960),赵匡胤陈桥兵变,还开封府,“乃整军自仁和门入,秋毫无所犯”。即此。太平兴国四年(979)改名丽景门。
五代晋、周东京城(今河南开封市)里城东面南门。五代梁称观化门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:北宋建隆元年(960年),赵匡胤陈桥兵变,还开封府,“乃整军自仁和门入”,即此。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改名丽景门。
五代晋、周东京城(今河南开封市)里城东面南门。五代梁称观化门,晋天福三年(938)改称仁和门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:北宋建隆元年(960),赵匡胤陈桥兵变,还开封府,“乃整军自仁和门入,秋毫无所犯”。即此。太平兴国四年(979)改名丽景门。
五代晋、周东京城(今河南开封市)里城东面南门。五代梁称观化门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:北宋建隆元年(960年),赵匡胤陈桥兵变,还开封府,“乃整军自仁和门入”,即此。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改名丽景门。
亦称东海窝集部。清代分布于今黑龙江省乌苏里江、吉林绥芬河流域及珲春市以东至日本海的少数民族。包括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。《清一统志·吉林一》: 东海窝集部 “在珲春城东南。凡沿海林木丛茂处皆曰窝集”。
古水名。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。《寰宇记》卷124含山县:“斗米径水在县西南八十里。按:旧径历阳豪杰李子建当隋末杜伏威之起,从伏威守城,伏威分兵戍栅口,欲开路运粮以救军食,子建请以东关下开沟通黄港陂入历湖
在今湖北石首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8石首县“刘郎浦”条下:“《志》云,县西五里有万石湾,在万石堤下,与江北岸刘郎浦正相值,舟楫经过,遇北风辄坏。俗呼折船湾。”
清雍正时置,属西宁办事大臣。为玉树四十族之一。驻牧地在今青海囊谦县(香达)南,扎曲与吉曲之间。乾隆《西宁府新志》卷19塞外贡马番族:“住牧奇可地方巴彦南称七族,距苏尔莽五百余里。”
在今四川雷波县与美姑县之间,为大小凉山分界山。海拔3960米。民国常隆庆 《雷马峨屏调查记》: “黄茅埂附近及西溪河以东之地乃称大凉山。”
1949年5月由永嘉县瓯江北析置,治岩头镇(今浙江永嘉县北岩头镇)。当年9月改名永嘉县,迁治枫林镇。旧县名。1949年5月析永嘉县置,治今浙江省永嘉县岩头镇。同年9月复改永嘉县,并迁治枫林镇。
即桑伊宗。今西藏扎囊县东北桑伊。
在今山西平顺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2平顺县: 紫团山在 “县东南九十里。其山高耸,昔尝有紫气见山顶,团圆如盖,因名。产人参,名紫团参”。
1938年析玉树县置,属青海省。治所在周均 (今青海称多县)。以称多部落为名。在青海省北部、巴颜喀拉山南麓与通天河北岸之间,东南邻四川省。属玉树藏族自治州。面积1.38万平方千米。人口4.3万。辖4镇
在今福建漳平市东。《清一统志·龙岩州》“三峰隘”条下:“又东有华口、安井、赤坑口等隘,路通龙溪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