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山县
明嘉靖三年 (1524) 置,为永昌府治。治所即今云南保山市。明谢肇淛 《滇略·版略》 保山县: “以治西有太保山名。” 1913年改永昌县,1914年复名保山县,属云南腾越道。1929年直属云南省。1983年改设保山市。
古旧县名。明嘉靖三年(1524年)置,治今云南省保山市永昌镇。为永昌军民府治。1913年改永昌县,1914年复为保山县。1983年撤销,改设保山市。
明嘉靖三年 (1524) 置,为永昌府治。治所即今云南保山市。明谢肇淛 《滇略·版略》 保山县: “以治西有太保山名。” 1913年改永昌县,1914年复名保山县,属云南腾越道。1929年直属云南省。1983年改设保山市。
古旧县名。明嘉靖三年(1524年)置,治今云南省保山市永昌镇。为永昌军民府治。1913年改永昌县,1914年复为保山县。1983年撤销,改设保山市。
①亦作恩城州。北宋置羁縻州,属邕州右江道。治所在今广西平果县北榜圩镇南。元属田州路。明属田州府。弘治五年 (1492) 废。②明洪武初改思诚州置,属太平府。治所在今广西大新县西南思城镇。清雍正十一年
北魏太和中置,为南徐州治。治所在宿预县 (今江苏泗阳县西北郑楼乡古城)。南朝梁天监八年 (509) 改为东徐州治。东魏武定七年 (549) 为东楚州治。陈太建七年 (575) 为安州治。北周大象二年
1935年改恩阳县置,属广西省。治所在多敬圩 (今广西德保县西北敬德镇)。1951年并入德保县。旧县名。1936年由恩阳县及靖西县北部、天保县西部地合置,治多敬圩(今广西德保县西北多敬)。1952年撤
又称白龙洞。在今广西桂林市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周广顺元年(951),楚王(马)希广、希萼兄弟争国,南汉谋取静江地,“希广遣指挥使彭彦晖将兵屯龙峒以备之”。胡三省注:“桂州溪南有白龙洞,在平地半山上。
①西魏大统十二年(546)改化政郡置,属夏州。治所在岩绿县(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榆林市和横山县西部、内蒙古乌审旗南部地。隋开皇三年(583)废。②隋开皇十八年(598)置,为弘州治。
西汉置,属勃海郡。治所在今河北东光县东二十里。东汉为侯国。东魏为勃海郡治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)移治今东光县东南三十里陶店。隋开皇三年(583)又移治后魏废勃海郡城(今东光县)。九年(589)为观州治
西汉置,属中山国。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市东北。《后汉书·陈俊传》: 光武初,陈俊 “封新处侯”。即此。后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河北省定州市东北。属中山国。东汉初废。
在今安徽泾县境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武德七年 (624) 二月,“辅公祏遣兵围猷州,刺史左难当婴城自守。安抚使李大亮引兵击公祏,破之。壬子,行军副总管权文诞破辅公祏之党于猷州,拔其枚洄等四镇”。古镇名。
南宋建炎元年(1127)诸路遍设安抚司,掌一路兵民之政,代替转运司成为一路的主要统治机构。南宋初分境内为:两浙东、两浙西、京西南、淮南东、淮南西、江南东、江南西、荆湖南、荆湖北、成都府、潼川府、利州、
即今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西北夏垫镇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通州三河县: “西有泥洼铺巡检司,后移于夏店铺。” 即此。集镇名。在安徽省长丰县南部。夏店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3000。主产油菜籽、棉花、花生。有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