俱利城
在今河南渑池县西。《水经·谷水注》:“谷水又东径秦、赵二城南……世谓之俱利城。耆彦曰: ‘昔秦赵之会,各据一城,秦王使赵王鼓瑟,蔺相如令秦王击缶处也。’” 《元和志》 卷5渑池县: “谷水,南去县二百步。东经秦、赵二城,俗谓之俱利城。东城在县西十三里,西城在县西十四里,昔秦、赵会于渑池之处。”
在今河南渑池县西。《水经·谷水注》:“谷水又东径秦、赵二城南……世谓之俱利城。耆彦曰: ‘昔秦赵之会,各据一城,秦王使赵王鼓瑟,蔺相如令秦王击缶处也。’” 《元和志》 卷5渑池县: “谷水,南去县二百步。东经秦、赵二城,俗谓之俱利城。东城在县西十三里,西城在县西十四里,昔秦、赵会于渑池之处。”
春秋鼓国都。在今河北晋州市西。《左传》:昭公十二年 (前530),“晋荀吴伪会师者,假道于鲜虞,遂入昔阳”。孔疏引刘炫说: “肥、鼓并在巨鹿昔阳,即是鼓都,在鲜虞之东南。”春秋鼓国都城,白狄所建。在今
北宋置,属阌乡县。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阌乡西。以在潼关之东而名。古镇名。北宋置,在今河南省灵宝市阌乡西。以在潼关之东得名。当豫、陕交通要冲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:陕州灵宝县领关东镇。
元至元十三年 (1276) 置,属中庆路。治所即今云南宜良县。清康熙 《新修宜良县志》: “宜之为言,善也; 良,易直也。” 民国 《宜良县志》: “纪良,山名,在城西北十里,州因山名焉。” 至元二十
北魏太和元年 (477) 置,为固道郡治。治所即今陕西凤县东北凤州镇。《元和志》 卷22梁泉县: “取县西梁泉为名。” 西魏为归真郡治。隋为河池郡治。唐以后为凤州治。蒙古至元五年 (1268) 省入凤
即今河北南皮县东四十里王寺镇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50沧州图:西南有王寺镇。(1)在河北省南皮县东部。面积90.7平方千米。人口3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王寺,人口3820。镇以驻地名,明初建大寺院,有寺
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县西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贞观十六年 (642),西突厥 “乙毗咄陆 (可汗) 又遣处月、处密二部围天山,(郭) 孝恪击走之,乘胜进拔处月俟斤所居城,追奔至遏索山,降处密之众而归”。古山
即今山东庆云县东北境之崔口镇。《清一统志 · 天津府二》: 盐场 “富民场在崔家口”。
即峡路。因在长江三峡以西而名。即“峡路”。
在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。《晋书·苻丕载记》: 东晋太元十年 (385),吕光自西域还,高昌太守杨翰言于凉州刺史梁熙曰: “高梧谷口,水险之要,宜先守之而夺其水。彼既穷渴,自然投戈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6
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辛庄镇东南十里牛山北麓。为春秋时古墓。管仲 (?一前645) 名夷吾,字仲,颍上 (颍河之滨) 人。春秋时政治家,辅佐齐桓公改革政治,发展经济,富国强兵,使齐国先后九次会合诸侯,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