兴唐府
五代唐同光元年(923)升魏州置,治兴唐、贵乡二县(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)。后晋天福二年(937)改名广晋府。
五代唐同光元年(923年),李存勗即帝位于魏州,升魏州置兴唐府,治兴唐、广晋二县(在今河北大名县东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大名、魏县、成安、广平、威县、馆陶、临西,山东省临清、夏津、冠县、莘县及河南省内黄等县市地。晋天福二年(937年)改为广晋府。
五代唐同光元年(923)升魏州置,治兴唐、贵乡二县(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)。后晋天福二年(937)改名广晋府。
五代唐同光元年(923年),李存勗即帝位于魏州,升魏州置兴唐府,治兴唐、广晋二县(在今河北大名县东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大名、魏县、成安、广平、威县、馆陶、临西,山东省临清、夏津、冠县、莘县及河南省内黄等县市地。晋天福二年(937年)改为广晋府。
①三国蜀汉置,属广汉郡。治所在今四川中江县东南。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“五城县,郡东南,有水通于巴。汉时置五仓,发五县民,尉部主之,后因以为县。”魏灭蜀后废。西晋咸宁四年(278)复置,太康六年
又名布固图河。在今哈萨克斯坦东部斋桑泊西南,为注入斋桑泊之水。清徐松《西域水道记》卷5:“巴雅尔河又西北四十余里有布古什河。二源并发,东流而汇,经布古什山南,又东经布古什卡伦南。”
南朝陈置,属建州。治所在今广西岑溪县东筋竹镇。辖境相当今广西岑溪县东部地。隋开皇十年(590)改为永业县。南朝陈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东筋竹。隋开皇中改为永业县。
西魏废帝三年(554)改西凉州置,治所在永平县(今甘肃张掖市西北)。《元和志》卷40甘州:“因州东甘峻山为名。或言地多甘草,故名。”辖境相当今甘肃高台县以东弱水上游地区。其后屡有伸缩。隋大业三年(60
即今辽宁法库县南五十里大孤家镇。《奉天省全界地图》:法库县南有大孤山子。
即今湖南宁远县南五十五里鲁观瑶族乡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
在今甘肃高台县西北。清宣统《甘肃新通志》卷3肃州高台县图:西北有羊达子。
在今广东新兴县东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肇庆府新兴县: 圆岭 “高百余仞,周五十里。或讹为贤岭”。
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南武夷山兜鍪峰西南约三四里,高可七十余丈,壁间镌 “虎溪灵洞” 四字。明 《八闽通志》 卷6 《地理志·山川》 崇安县:虎啸岩 “在玉女峰侧,草木丛茂,上有崇真庵,后有南山书堂。宋蔡
①东魏武定八年(550)分良城县置,属武原郡。治所在今江苏邳州市境。后废。②辽置,为开州治。治所即今辽宁凤城市。金废。③1932年改阿迷县置,直属云南省。治所即今云南开远市。1931年《阿迷县长蒋子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