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寺
又名希玄寺。北魏建,即今河南巩义市东北大力山下巩县石窟寺。《清一统志· 河南府》:净土寺 “在巩县东北。一名石窟寺,亦名石佛寺。后魏景明间建。凿石为佛,佛与窟连,法象巍然,唐宋题咏甚多”。今存石窟造像五窟二百五十六龛,七千七百四十三尊,数十题记,系西魏至宋凿造。
又名希玄寺。北魏建,即今河南巩义市东北大力山下巩县石窟寺。《清一统志· 河南府》:净土寺 “在巩县东北。一名石窟寺,亦名石佛寺。后魏景明间建。凿石为佛,佛与窟连,法象巍然,唐宋题咏甚多”。今存石窟造像五窟二百五十六龛,七千七百四十三尊,数十题记,系西魏至宋凿造。
民国时改盐井县置,属西康省。治所即今西藏盐井县。1955年属昌都专区。1960年与宁静宗合并置宁静县。1983年复置盐井县。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,治今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寨。1960年与芒康宗合并,改
①在今安徽舒城县西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6舒城县:云雾山在“县南四十里。山高耸, 云出必雨”。②在今湖北蕲春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蕲州:云雾山在“州北七十里。山高耸尝有云雾”。③又名云浮山。即今
在今四川资中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7资州:月山“在州北三十里。状如偃月。范太史尝赋诗其上,石刻今存”。古月山县以此名。
西藏吐蕃王朝 (约629—842) 古地区名。吐蕃在全境划分为乌如、要如、叶如、如拉等四个军政区域,即乌思藏四如,每个如各置 “东岱” (千户)十个。藏文史籍 《智者喜筵》 则称: 在乌思藏四如之外,
在今浙江鄞县西部横街镇北、高桥乡南。旧名莺脰湖,约形成于南朝齐、梁之际。唐大历八年(773)更名广德湖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明州鄮县:“西十二里有广德湖,溉田四百顷,贞元九年刺史任侗因故迹增修。”北宋
明永乐元年 (1403) 置,直属云南都司,后改属云南布政司。治所在者岛 (今云南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东北五十四里恩乐镇)。清雍正五年 (1727) 改恩乐县。
北宋置,属麻城县。即今湖北麻城市西南岐亭镇。在湖北省麻城市西南部。面积87平方千米。人口3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岐亭,人口 2320。传一岐姓人在此建亭经商,故名。南朝齐、梁岐亭为县治,明嘉靖五年(15
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阿库里河上游。《清一统志·吉林一》;阿库密窝集“在宁古塔城东一千四百二十里”。阿库里河源于此。
在今江苏淮安市西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2淮安府: 拓塘城 “有三城,约围一里许,水经其西。相传炀帝幸江都聚粮处也”。
一名侯堂山。在今湖南耒阳市东八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55衡州: 侯昙山“险峻独出,不与众山相连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