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分水岭

分水岭

①在今北京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顺天府:分水岭在“府西四十五里。山涧诸水至此分为二:一入卢沟河;一入房山县界”。

②在今河北迁安县东南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7迁安县:分水岭“滦河径其西,漆水径其东,因名。其南与卢龙分界”。

③在今辽宁海城市东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25辽东都司:分水岭“在盖州卫东一百四十里,延亘数百里,山下有泉,东西分流,故名”。清乾隆《钦定盛京通志》卷25海城县:分水岭在“城东南九十五里。有水西流,杨柳河、五重河发源于此”。

④在今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东南与宽甸、桓仁二满族自治县交界处。《清一统志·兴京》 “费叶棱乌河”条下:“小峡河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,源出分水岭。碱厂河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,亦出分水岭。”即此。

⑤即黑林岭。在今吉林浑江市东北、靖宇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吉林一》:“黑林岭在吉林城南八百七里,亦名分水岭。”

⑥在今福建永定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8永定县:分水岭在“县西北六十里。山势崇峻,石径险隘,水流南北两分。一名猪槽凹, 路出上杭县”。

⑦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北分水关,与江西省接界,为入闽第一山,崇溪发源于此。上有分水关。《明一统志》卷76建宁府:分水岭“在崇安县西北石雄里,二水发源其下,一入江西界,一入福建界”,故名。

⑧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。《水经·淯水注》:鲁阳关水“出鲁阳县南分水岭,南水自岭南流,北水从岭北注,故世俗谓此岭为分头岭”。《寰宇记》卷142邓州南阳县:分水岭“即三鸦之第二鸦也”。

⑨在今湖北宜城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9宜城县:分水岭“在县南六十里,与荆门州分界”。

⑩即今四川万县市西南分水镇。清同治元年(1862),夔巫都司薛尚品败兰二顺义军于此。

(11)在今四川雷波县东北五十里。产铜。清乾隆间曾开采,咸丰间封闭。

(12)在今云南临沧县南百四十里。林密箐深,四时云雾不开。清有外委千总驻守。

(13)在今陕西商南县西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4商南县:分水岭“其水分东西流”。

(14)在今甘肃岷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0岷州卫:分水岭“在卫南四十五里。下有分水岭河”。

(15)当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北之毛毛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3庄浪卫:分山岭“在卫西百五十里。岭峤有泉分流,南为庄浪河,北为古浪河。其北又有平岭。嘉靖中,总兵姜奭击敌于分水岭,败之”。

(16)即今朝鲜东北摩天岭北端之小白山,为长白山之支阜。鸭绿江出其西, 图们江出其东, 因名分水岭。清张凤台《长白征存录》卷2:康熙五十一年(1712),“乌喇总管穆克登奉旨查边至此,审视西为鸭绿,东为土门,故于分水岭上勒石为记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下牢镇

    在今湖北宜昌市西北长江北岸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3峡州:下牢镇,“《元和郡县志》云,在夷陵县二十八里。隋于此置峡州。贞观九年移于步阐垒。其旧城因置镇”。

  • 石帆山

    ①亦作石帆堆。又名小帆山。在今江苏六合县东四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38谓之“石帆堆”。《清一统志·江宁府一》:石帆山,“《旧志》云:在瓜步山东,矗起江中,形若张帆,通体皆石,无草木。山之东即黄天荡”。②

  • 七金山

    即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镇北九头山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:中京大定府有七金山。清张穆《蒙古游牧记》卷2引《元一统志》:七金山“在大宁县北十五里。东西长十里,南北广五里。山有七峰,因名。辽时尝建三学寺于中”。

  • 阎梁镇

    亦作阎良镇。即今陕西西安市东北阎良区阎良乡。旧属临潼县。《清一统志·西安府三》 “栎阳镇” 条下: “又阎梁镇,在 (临潼) 县北七十里清水北岸。”

  • 相隐塘

    在今湖北黄州市东二里。《清一统志 ·黄州府二》: 相隐塘 “在黄冈县城东二里。近相隐桥,西为白莲池,即韩琦读书处”。

  • 高墌城

    又名浅水城。即北魏浅水县治。在今陕西长武县北五里浅水村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武德元年(618),“薛举进逼高墌”。在今陕西省长武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武德元年(618年)“秦王李世民至高墌,薛仁杲将宗罗

  • 扶城峒

    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宝庆府二》:扶城峒“领石羊、浆凹、桃林等九砦”。

  • 昌珠寺

    在今西藏乃东县南。相传公元7世纪时,由松赞干布主持建造。18世纪初叶蒙古准噶尔部侵犹西藏时,寺内大量文物被毁。十三世达赖曾重修此寺。“昌珠” 藏语意为鹞子和龙。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在西

  • 长勇堡

    明置,属沈阳中卫。即今辽宁沈阳市西南大高华堡。明《辽东志》卷3:长勇堡“官军五百八十三员名,堡东地势平漫,临境武靖营可按伏”。

  • 天宝河

    即新门。在今河南陕县东北三门峡人门岛东。唐郑棨《开天传信录》:“天宝中,上以三门河道险束,漕运艰难,乃旁北山凿石为月河,以避湍急,名曰天宝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