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刺山
又作倒刺山。在今河北蔚县东。《水经·㶟水注》: 到刺山 “山甚层峻, 未有升其颠者。 《魏土地记》 曰: 代城东五十里有到刺山,山上有佳大黄也”。《元和志》 卷14蔚州兴唐县: “倒刺山在县东七十里。亦号雪山,俗传灵仙所居,与五台山略等。”
又作倒刺山。在今河北蔚县东。《水经·㶟水注》: 到刺山 “山甚层峻, 未有升其颠者。 《魏土地记》 曰: 代城东五十里有到刺山,山上有佳大黄也”。《元和志》 卷14蔚州兴唐县: “倒刺山在县东七十里。亦号雪山,俗传灵仙所居,与五台山略等。”
北周明帝二年 (558) 置,治所在湖县阌乡 (今河南灵宝市西北双桥河入黄河处东岸文底)。隋开皇三年 (583) 废。北周明帝二年(558年)置,治阌乡县(今灵宝市西北文乡)。辖境约当今河南省灵宝市西
东汉末曹操修建的人工运渠。在今河南开封市附近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: 东汉建安七年(202),曹操 “至浚仪,治睢阳渠”。当是浚仪(今开封市) 附近一段汴渠和睢水。一说在睢阳县(今河南商丘市南)
明成化中置,属纳溪县。在今四川叙永县北永宁河西岸江门镇。《明史·龚万禄传》:天启初,奢崇明反,龚万禄“以兵复建武。会官军败于江门,贼四面来攻,万禄力战三日,手刃数十人,与子崇学并死”。附近为江门峡。
即今四川石棉县西北松林河。清光绪 《越嶲厅志》 卷6: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往紫打地(安顺场),“土千户王应元率土兵团练,暗将松林河桥拆毁,令乡村各寨坚壁清野”,致使石达开全军覆没。
在今湖北兴山县东南。明置巡司于此。后废。在今湖北省兴山县东。明时置巡检司于此。
明置,属澄迈县。在今海南省澄迈县东北老城镇。
即今湖北钟祥市东北洋梓镇。民国 《湖北通志》 卷33 《乡镇》: “洋梓镇,在 (钟祥县) 城东北二十七里。”在湖北省钟祥市中北部。面积403平方千米。人口5.7万。原此地多梓树,洋者广也,故名。镇人
金建为行宫,在今河北玉田县境。大定二十年 (1180) 改为御林。
唐渤海国置,属仙州。治所在今辽宁昌图县北四面城。辽改为归仁县。
在今河北青县南大盘古村附近。《新定九域志》 卷2乾宁军: “盘古沟,水深三丈,天旱不涸。”并有 “盘古墓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3青县“卫河” 条下: “又有盘古沟,在县南十五里。东流入御河。虽旱不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