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平府
明洪武元年(1368)改元大都路置,属山东行中书省。治所在大兴、宛平二县(今北京市)。辖境相当今北京市长城以南,天津市武清、宁河以北及河北廊坊市与唐山市西部地区。次年为北平行中书省治(后改为北平布政司)。永乐元年(1403)建为北京,改名顺天府。
明洪武元年(1368年)改元大都路置,治大兴、宛平两县(今北京城西南隅)。属山东行省。辖境相当今北京市长城以南,天津市武清区、宁河县以北,河北省廊坊市及唐山市以西地区。后为北平布政使司治所。永乐元年(1403年)建北京,改名顺天府。
明洪武元年(1368)改元大都路置,属山东行中书省。治所在大兴、宛平二县(今北京市)。辖境相当今北京市长城以南,天津市武清、宁河以北及河北廊坊市与唐山市西部地区。次年为北平行中书省治(后改为北平布政司)。永乐元年(1403)建为北京,改名顺天府。
明洪武元年(1368年)改元大都路置,治大兴、宛平两县(今北京城西南隅)。属山东行省。辖境相当今北京市长城以南,天津市武清区、宁河县以北,河北省廊坊市及唐山市以西地区。后为北平布政使司治所。永乐元年(1403年)建北京,改名顺天府。
即今河北献县东十六里河城街乡。清乾隆《献县志》 卷3市集: 有河城。
北宋置,属龙水县。即今四川资中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龙结镇。
东汉改宜城县置,属南郡。治所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十五里楚皇城遗址。三国魏复为宜城县。
①又名中兴亭。三国吴筑,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三十五里。地近江滨,依山为城垒,为军事和交通要地。东晋时,为诸朝士游宴之所。《晋书· 王导传》: “过江人士,每至暇日,相要出新亭饮宴。” 《南史· 宋纪
即今山东微山县西北鲁桥镇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咸通十年 (869),徐州叛卒庞勋等作乱,“曹翔之退屯兖州也。留沧州卒四千人戍鲁桥”,即此。古泗水经此,有桥。故有鲁桥之名。即今山东省微山县西北鲁桥。《资治通
即今福建永春县西北苏坑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德化县:“苏坑隘在县东南。”
①在今江西遂川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56吉安府: 蜀水 “水势湍急奔泻,如蜀江三峡,故名”。《清一统志·吉安府一》: 蜀水 “在龙泉县北一百二十里。亦名禾蜀水。有二源,俱在县西北界。左源清湛,右源稍浑
①一作黄梅山。即今浙江宁波市东北海中大黄毛岛。明嘉靖 《定海县志》 卷5: 黄茅山 “近七里屿”。②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岳州府巴陵县: 黄茅山 “盘亘数里,壁立干霄”。
即今广西邕宁县治蒲庙镇。清光绪 《广西舆地全图》 宣化县图: 东南有蒲庙墟。
在今湖南长沙县南四十五里,湘江东岸。明置暮云市巡司。《清一统志·长沙府二》:暮云镇 “亦名暮云市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