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双城镇

双城镇

一名双河口。在今湖北红安县北倒水东岸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黄安县:双城镇在“县北十三里。其相近者又有中和镇, 皆有巡司”。


(1)镇名。(1)在黑龙江省双城市中部。市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128.5平方千米。人口1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双城,人口11.2万。旧名双城子。因清代建城时,城东有两座古城而名。清为双城厅、双城府治,1913年为双城县治。1946年设第一区,1949年改城关区。1956年改双城镇。1988年起为双城市治。产玉米、大豆、高粱等。有合成洗涤剂、服装等厂。京哈铁路、102国道经此。古迹有承旭门、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旧址。 (2)在福建省柘荣县中部偏北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7平方千米。人口2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双城,人口1.1万。因有上、下两城,故名。1945年始为县治。1952年设城关镇,1956年改双城镇,1958年改公社,1981年复置双城镇。工副业较发达,剪刀、红酒、折席等素负盛名。福分(福鼎)公路经此。镇内有仙屿,山上有元建仙庙。镇北有东山,海拔 1479 米,为太姥山主脉。(3)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北部。面积77平方千米。人口3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君家庄,人口1600。以境内古双城堡得名。1955年为双城乡。1958年改公社,1962年分为双城、南安二公社。1983年改乡,1986年合建双城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甜菜、胡麻、***等。有造纸、粉丝、酿酒等厂。设集贸市场。武双公路终点。(2)集镇名。在河北省清河县城东部。属连庄镇。人口540。原名解家店,因解家兄弟大城、二城经营得名。后集市发展,改今名。产小麦、玉米、谷子、棉花。有面粉、制砖等厂。葛渡公路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南楼

    ①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 (故江陵县城)东南。唐张九龄 《登郡城南楼》 诗: “闭閤幸无事,登楼聊永日。云霞千里开,洲渚万形出。澹澹澄江漫,飞飞渡鸟疾。” 南宋张栻重建,改名曲江楼。②一名白云楼。在今湖

  • 王村集

    ①即今河北大名县西北四十里王村乡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52元城县图:西北有王村集。②即今山东淄博市西南王村镇。产绸,名王村绸。明嘉靖《青州府志》卷11:王村集“在(淄川)县(今淄川区)西五十里”。

  • 安都寨

    在今陕西千阳县南,接近箭括岭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汉乾祐元年(948),蜀将安思谦进屯散关,“遣马步使高彦俦、眉州刺史申贵击汉箭筈安都寨,破之”。即此。

  • 石门站

    ①元置,即今江西金溪县西南石门乡。②元置,在今四川江津市西南一百二十里白沙镇。明万历九年(1581)改为白沙水驿。

  • 道人溪

    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密云县: 道人溪 “在县东北石盘峪。《志》 云: 源发龙门,流经县界,入于潮河”。

  • 江津县

    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江阳县置,属渝州。治所即今四川江津市东北五十里顺江镇。《寰宇记》卷136江津县:“以斯地在江之津为名。”大业初属巴郡。唐武德初属渝州,天宝初属南平郡,乾元初属渝州。北宋乾德五年

  • 黄茅关

    明置,在今湖北竹山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9竹山县: 黄茅关山 “昔置关于此,并置巡司。今皆废”。

  • 平原国

    东汉永宁元年(120)改平原郡为平原国,治所在平原县(今山东平原县西南二十五里张官店)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关羽传》:“先主为平原相。”即此。建安十一年(206)改为郡,三国魏黄初三年(222)又改为国。

  • 汊江水

    在今江西分宜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袁州府分宜县:汊江水“在县南五十里。其源左出仰岭,右出县南五十里黄真人台,旋绕而南,至泉江山下二水相夹,出安福同桥庐陵板陂,至吉水同江会入大江”。

  • 铁官山

    在今山东烟台市宁海镇西南四十里。《寰宇记》 卷20文登县: “铁官山在县西百四十里。按此山去牟平县百里。锢铁之处犹存。汉置铁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