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喇乌苏河
即今西藏北部怒江上游。清 《乾隆内府舆图》 作哈拉乌苏必拉。哈喇乌苏系蒙古语,“哈喇” 意为黑,“乌苏” 意为河。藏语称那曲,汉语意为黑河或黑水。源于今安多县喀隆湖东北,流经安多、那曲县入比如县,为怒江上游。入索县、边坝、洛隆县后则称怒江。
即今西藏北部怒江上游。清 《乾隆内府舆图》 作哈拉乌苏必拉。哈喇乌苏系蒙古语,“哈喇” 意为黑,“乌苏” 意为河。藏语称那曲,汉语意为黑河或黑水。源于今安多县喀隆湖东北,流经安多、那曲县入比如县,为怒江上游。入索县、边坝、洛隆县后则称怒江。
①即上京。京都的通称。东汉班固《两都赋》:“实用西迁,作我上都。”②对陪都而言,称首都为上都。北齐以晋阳(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)为下都,称京都邺(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)为上都。唐宝应元年(762)以
在今湖南古丈县东。《清一统志·永顺府》:茶溪“源出高望山,即会溪上流,东南流入沅陵县界”。注入酉水。
明洪武二十六年(1393)置,属辽东都司。始治十三山堡(今辽宁凌海市东北石山镇),次年徙治旧闾阳县临海乡(今辽宁凌海市东南右卫满族镇)。清初废。明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置,治十三山堡(今辽宁凌海市
①春秋时为羌氐戎和允姓戎所居之地,在今甘肃敦煌市境。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:“将执戎子驹支,范宣子亲数诸朝曰:‘来!羌戎氏!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。”杜注:“瓜州地在今燉煌。”又《昭公九年》:“允姓之
北宋置,属绥德军。在今陕西米脂县东北。元废。北宋置,在今陕西省米脂县东北。元废。
即今江苏淮安市东北六十三里苏咀镇。《明史·河渠志三》:崇祯二年(1629)“淮安苏家咀、新沟大坝并决,没山、盐、高、泰民田”。即此。
又名赤水、兰溪水。即今四川双流县东南鹿溪河。《清一统志·资州》: 兰溪 “俗名黄龙溪”。源出成都市东南龙泉驿区长松乡,西南流入双流县,至黄龙溪镇注入府河。村名。在云南省绥江县西部、黄龙溪和大汶溪交汇处
在今河南洛阳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8河南府:大阳三渠“在府南十里。旧分洛水以溉田。本一渠,后析为三:中曰中渠、北曰青渠、东曰莽渠,合名大阳”。
在今河北乐亭县东南四十里浪窝口。清于此设千总驻守。
即今浙江乐清市东北七十四里大荆镇。《清一统志·温州府》:大荆营“在乐清县东北一百里。本朝顺治中筑城,设参将守备驻此。雍正二年改参将为游击,移守备于大芙蓉汛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