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等处行中书省
简称四川行省。元至元二十三年(1286)分陕西四川行中书省置,治所在成都路(今四川成都市)。取名于宋代益、梓、利、夔四路,时称四川路。辖境相当今四川邛崃山、大凉山以东至巫山,陕西略阳、勉县以南,湖北建始、五峰西南、湖南龙山、永顺、古丈以西地区。明洪武九年(1376)改为四川布政使司。
元至元二十三年(1286年)置,治成都路(治今四川成都市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邛崃山、大凉山以东地区。明洪武九年(1376年)改置四川布政使司。
简称四川行省。元至元二十三年(1286)分陕西四川行中书省置,治所在成都路(今四川成都市)。取名于宋代益、梓、利、夔四路,时称四川路。辖境相当今四川邛崃山、大凉山以东至巫山,陕西略阳、勉县以南,湖北建始、五峰西南、湖南龙山、永顺、古丈以西地区。明洪武九年(1376)改为四川布政使司。
元至元二十三年(1286年)置,治成都路(治今四川成都市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邛崃山、大凉山以东地区。明洪武九年(1376年)改置四川布政使司。
即今吉林延吉市。为延吉之土名。清宣统元年(1909),中日间岛协约开为商埠。
在今广东阳江市东南海中大镬岛。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)《七省沿海要隘全图》:阳江县东南海中有大镬山。
亦名黄浒水、黄虎川。即今四川射洪县东南之洋溪河。《寰宇记》卷82通泉县: 黄浒水 “源从盐亭县东南,流入通泉县合涪江”。
在今江西于都县东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32赣州: 高沙宝山 “在雩都县东北一百二十里。旧有樵者遇白兔,遂之入地,凿地尺余,银矿溢出,今废”。
清雍正七年(1729)置,属直隶省。治所即今河北平泉县。乾隆四十三年(1778)改置平泉州。清雍正七年(1729年)置。治今河北省平泉县。直属直隶省。乾隆四十三年(1778年)降为平泉州。
在今湖南江华瑶自治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永州府二》:李荡坪“在江华县东南二百二十五里,接广东连县界。设百总戍守”。
即傅家场。今四川仁寿县东南富加镇。
唐天宝前置羁縻州,属雅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宝兴县境。后废。
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北四十八里崛山之巅。始建于唐贞元二年(786)。初名崛教寺。五代唐李克用、李存勗父子曾来此焚香,并题名刻石于此。明弘治间改今名。
南朝宋改平林县置,属随阳郡。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南古城乡(古城畈);一说今随州市东北八十八里。南齐复改平林县。古县名。南朝宋改平林县置,治今湖北省随州市东北。属随阳郡。南朝齐复名平林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