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岯山
“岯”音浮。又名大浮山、大巫山。在今江苏金坛市南长荡湖中。《寰宇记》卷89金坛县:大岯山“在县南五十里。旧名小坯山”。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17:大岯山“山形孤秀,颛颛居水中,望之若浮。周处《风土记》云:洮湖中有大岯山。唐《地理志》云:溧阳有湖山,皆指此也”。
“岯”音浮。又名大浮山、大巫山。在今江苏金坛市南长荡湖中。《寰宇记》卷89金坛县:大岯山“在县南五十里。旧名小坯山”。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17:大岯山“山形孤秀,颛颛居水中,望之若浮。周处《风土记》云:洮湖中有大岯山。唐《地理志》云:溧阳有湖山,皆指此也”。
①北宋置,属雒县。即今四川广汉市东三十里连山镇。②南宋绍兴六年(1136)废连山县置,属连州。在今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北。十八年(1148)复为连山县。在四川省广汉市东部。面积30平方千米。人口2.
即阿林县。西汉置,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东南。《晋书·地理志》 作柯陵。柯为阿之讹。
亦作扶黎县、夫犁县。东汉置,属辽东属国。治所在今辽宁义县东南。《后汉书·安帝纪》:元初二年(115)“八月,辽东鲜卑围无虑县。九月,又攻夫犁营,杀县令”。李贤注:“夫犁,县名,属辽东属国。”《方舆纪要
南朝梁普通八年(527)改弋阳县置,为光州弋阳郡治。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北十二里隆古集附近。东魏武定七年(549)并入南弋阳县。古县名。东魏析弋阳县置,治今河南省潢川县西。为弋阳郡治。北齐废入南弋阳县
在今广东和平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惠州府和平县:五花嶂“在县北二十里。邑之负山也。高五百余丈,春夏之间,杂花如绣”。
明正德七年(1512)置,属思恩府。治所迁徙无常。嘉靖七年(1528)移治三里(今广西上林县东北三里镇)。八年(1529)废。古县名。明正德六年(1511年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西南乔村,嘉靖
一名任公村。在今安徽歙县北四十里,富资水上源之一昉溪傍。《南史·任昉传》: “出为新安太守,在郡不事边幅,率然曳杖,徒行邑郭。人通辞讼者,就路决焉。为政清省,吏人便之。卒于官,唯有桃花米二十石,无以为
①传说中尧舜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。 《尚书·尧典》:“肇十有二州。”马融释十二州名,乃杂取《职方》、《尔雅》所载《禹贡》九州以外州名拼凑而成。②西汉元始五年(公元5年)王莽废除司隶校尉部和十三剌史部,改
①南齐置,属随郡。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南光化铺乡。西魏改为新化县。②南齐置,属桂林郡。治所当在今广西柳州市附近地。后废。③西魏置,为淮南郡治。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安化县。④
即今浙江永康市东北四路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3永康县:四路口隘“在县东北六十里,与东阳县接界。《闻见录》:自永康趋东阳,出四路口长户坑,为往来之径道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