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荒沟抗日根据地
在今吉林浑春市北九十里密江上游,根据地范围包括中岗子、三安、上中沟等十几个自然屯。1930年夏秋间,中共延和中心县委派人到大荒沟等地组建党组织,10月中共珲春县委设此。1932年成立了抗日武装,开展游击战争,成立了苏维埃政府。1934年4月撤离。
在今吉林浑春市北九十里密江上游,根据地范围包括中岗子、三安、上中沟等十几个自然屯。1930年夏秋间,中共延和中心县委派人到大荒沟等地组建党组织,10月中共珲春县委设此。1932年成立了抗日武装,开展游击战争,成立了苏维埃政府。1934年4月撤离。
又名徒太山、太白山。即今吉林东南部之长白山。《山海经·大荒北经》:“大荒之中, 有山,名曰不咸。有肃慎之国。”《晋书·肃慎氏传》:“肃慎氏一名挹娄,在不咸山北,去夫余可六十日行。”古山名。又名白山、长
自辽宁金州 (今大连市金州区)东门起,东北至城子疃 (今城子坦)。全长 102.3公里。中日合办于1926—1927年修筑。今称金城线。
即今山西石楼县西南义牒河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“河水又南,左会石羊水,循溪东入,导源穷谷,西流注于河。”
在今河南虞城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0商丘县: 武津关 “在府东南三十五里。路通徐、亳。有巡司”。
唐属北庭都护府。在今新疆霍城县西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北庭大都护府:“渡石漆河,逾车岭,至弓月城。”《新唐书·突厥传》:突骑施乌质勒“谓碎叶川为大牙,弓月城、伊丽水为小牙”。《新唐书·王方翼传》:“
在今广西荔浦县东。《清一统志·平乐府一》:延滨江“在荔浦县东三十五里。源出上洞,流合荔水”。
在今内蒙古鄂温克自治旗南境外兴安岭南段。《新唐书·室韦传》:“每溽夏,西保貣勃、次对二山。山多草木鸟兽,然苦飞蚊,则巢居以避。”即“欠对山”。
在今江苏吴江市平望镇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4吴江县:平望镇,“《志》云,镇北有杨家桥。明初,常遇春败张士诚兵于此。嘉靖三十四年,官兵亦败倭于此”。
唐仪凤二年 (677) 置,属萨州。治所在今四川珙县西南。天宝元年 (742) 属黄池郡,乾元元年 (758) 属羁縻萨州。后废。
①清康熙三十年(1691)设,属蒙古土谢图汗部。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色楞格省那腊苏台敖若斯东。②原属土谢图汗部,清雍正九年(1731)改属赛音诺颜部。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前杭爱省巴特沃勒吉东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