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通城
①在今河南滑县东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武德元年(618),“王世充既得东都兵,进击李密于洛北,败之,遂屯巩北”。《考异》引《杂记》曰:“王辩纵等皆没,唯世充败免,与数百骑奔大通城。”即此。
②即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(浩门镇)。清宣统《甘肃新通志》卷9:大通城“在(大通)县迆北,即旧卫治。今名北大通,南襟浩亹,北阻祁连。雍正三年以地通西宁、甘、凉筑城”。
③北宋崇宁二年(1103)改达南城置,属河州。在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西黄河南岸。宣和元年(1119)改属乐州。后废。
①在今河南滑县东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武德元年(618),“王世充既得东都兵,进击李密于洛北,败之,遂屯巩北”。《考异》引《杂记》曰:“王辩纵等皆没,唯世充败免,与数百骑奔大通城。”即此。
②即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(浩门镇)。清宣统《甘肃新通志》卷9:大通城“在(大通)县迆北,即旧卫治。今名北大通,南襟浩亹,北阻祁连。雍正三年以地通西宁、甘、凉筑城”。
③北宋崇宁二年(1103)改达南城置,属河州。在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西黄河南岸。宣和元年(1119)改属乐州。后废。
西汉地节二年 (前68) 封河间献王子刘雍为景成侯,属勃海郡。治所在今河北沧县西六十里景城。东汉废。西汉地节二年(前68年),宣帝封河间献王子刘雍为景成原侯,置景成侯国,治今河北省沧县西景成。东汉省。
即今山东莱西市北三十四里南岚乡。旧属莱阳县。清光绪 《山东通志》 卷2 《舆图志》: 莱阳县西北有南岚集。
①在今山西静乐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忻州》:岚河“源出太原府岚县,即渌水,大贤二河下流,径古石门入县界,合龙泉水,又十五里过进牛村东北入汾”。②在今陕西安康市西南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“汉水又东径岚谷北口
①在今湖北崇阳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崇阳县: 回头岭“在县东二十三里,道出通山县”。②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9思恩县:回头岭“在县南三里。山势回顾县治”。
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南二十里女水之南。元于钦 《齐乘》 卷4: “后魏慕容白曜围沈文秀于青州,筑此城,因有索头村。” 南朝呼辫发为索头,呼魏为索虏,故名索头城。在今山东省青州市西北。北魏慕容白曜围沈文秀于
即今云南个旧市西南元江北岸水塘。明置水塘寨土寨长。
即今福建漳浦县东岩山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9漳州府漳浦县: 海云山 “在县东二十里,壁立端重,上有沃田、清泉”。《清一统志·漳州府》: 海云山 “在漳浦县东二十里,上有清泉不涸,山半有海云岩,一名岩山”
唐、五代方镇名。唐乾元元年 (758) 置,治所在单于都护府 (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)。领单于、镇北二都护府及麟、胜二州。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境内乌加河、黄河以北,清水河、凉城、卓资等县及四子王旗以西,
又作王陂镇。即今江西宁都县西北七十里黄陂镇。清时设汛。(陂bēi) (1)在江西省宜黄县西南部、黄水河畔。面积275平方千米。人口2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黄陂,人口5500。唐末戴姓自虔化(今宁都)县清
在今江西星子县东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4南康府:长岭镇“有巡司。明初洪武十一年置于府东二十里废延庆县,寻移置于府南三十里之渚溪镇,万历中又移于青山镇,仍曰长岭巡司”。(1)在辽宁省庄河市西部。面积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