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大通河

大通河

①即元通惠河。源于今北京城西北玉泉山,以流经北京城东便门外大通桥而得名。《明一统志》卷1顺天府:“大通河旧名通惠河,水自玉河而出,绕都城之东南,经大通桥流入高丽庄白河。”

②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北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大通县:“东有大通河,县以此名。”

③即今安徽铜陵县、贵池市间之大通河(长河)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:铜陵县南有大通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7铜陵县:大通河在“县南四十里。出伏牛、天门诸山,汇于车桥湖,至县西南四十里大通镇,入大江”。

④亦名管埠河、临城河。即今安徽铜陵、青阳县境之长河(青通河)。《清一统志·池州府一》:临城河“在青阳县东。一名双河。其源有五,会于双河口,经峡山下,合管埠河,又西北入贵池东界,经铜陵县西南四十里之大通镇,汇诸水曰大通河,入江”。

⑤即古浩亹水。亦名閤门河。在今青海东北部。为湟水支流。《明一统志》卷37:“大通河在庄浪卫城南一百二十里。”《清一统志·西宁府》:浩亹河,“《通志》:有大通河在大通卫南五里。源出野狐山,东南流至碾白县响塘峡,行山峡中经西大通堡,东南合西宁河入黄河。即古浩亹河也”。


(1)又称浩门河、阁门河。古称浩亹川。湟水支流。在青海省东北部。源出祁连山脉东段托来南山和大通山间,东南流经甘、青边境,经青海省祁连县、刚察县、门源回族自治县、互助土族自治县、乐都县等,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享堂入湟水。长508千米,流域面积1.5万平方千米。河谷深窄,水流湍急。支流有石羊河等。1994年建成了引大(通河)入秦(王川)工程,可灌溉9万公顷荒原。沿河两岸多野生药材及野生动物。(2)见“通惠河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郏县

    ①秦置,属颍川郡。治所即今河南郏县。西晋属襄城郡。 北魏改为城县。 北宋复改郏县, 属汝州。崇宁四年 (1105) 属颍昌府。后复改为郏城县。②元大德八年 (1304) 复置,属汝州。

  • 姚襄城

    在今山西吉县西北黄河东岸。《北齐书·段韶传》: 武平二年 (571),“周人于姚襄城南更起城镇”。《元和志》 卷12吉昌县称,“本姚襄所筑,其城西临黄河,控带龙门、孟门之险,周、齐交争之地”。在今山西

  • 龙门集塘

    一名集口镇。即今湖北南漳县北十八里龙门镇。清光绪《湖北全省分图》:南漳县北有竜门集塘。

  • 郑陂

    在今安徽萧县西北。三国魏郑浑主持兴修,故名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郑浑传》: 魏文帝时,郑浑为沛郡太守,“郡界下湿,患水涝,百姓饥乏。浑于萧、相二县界,兴陂遏,开稻田,郡人皆以为不便。浑曰: ‘地势洿下,宜

  • 定川

    在今四川高县西南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: “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,领豕蛾夷地,在庆符向南抵定川,古夜郎之属,唐羁縻定州之支江县也。”

  • 莘县

    隋大业初以清邑县改名,属武阳郡。治所即今山东莘县。唐武德五年 (622) 为莘州治。贞观六年 (627) 属魏州。宋属大名府。元属东昌路。明属东昌府。民国初属山东东临道。1925年属东昌道。1928年

  • 铎陈城

    又作铎辰。明末清初索伦部城寨,在今俄罗斯阿穆尔州黑龙江东库兹涅佐沃附近。《清太宗实录》 卷51: 崇德五年 (1640) 三月,萨穆什喀等平博穆博果尔乱,攻克兀库尔城,“及至铎陈,力攻一日,至次日复欲

  • 鲁甸汛

    即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北一百十五里鲁甸乡 (甸心)。清设鲁甸汛。

  • 巨家庄

    在今天津市南二十里。清康熙《天津卫志》卷1:巨家庄“在城南,去城五十里。世传为汉时巨无霸故里”。

  • 元江

    即今红河在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境一段。元代以来称元江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元江军民府:“东南有元江,亦曰礼社江,东南入纳楼茶甸长官司界。”在云南省南部。明《云南志》:“元江,元名礼社江,一名元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