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大都

大都

元都城。在今北京市区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:世祖至元四年(1267),“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迁都”。至元九年(1272)改名大都。二十年(1283)筑城。蒙人称为汗八里,意即汗城。全城平面呈南北略长的长方形,周长约二万八千六百余米。城东西二边相当于旧北京内城东西城墙,南至今东西长安街南侧,北抵今德胜门、安定门外土城旧址。四面设城门十一座,东、南、西三面均为三门,北面二门。皇城位于全城南部中央地区,东墙在今南北河沿西侧,西墙即今西皇城根,北墙在今地安门南,南墙在今东、西华门大街以南。皇城内以太液池为中心,西有隆福、兴圣两宫, 东部为宫城。皇城外为居民和商业区,南北向主干道和东西向胡同,把全城划分为五十二坊。大都城规模宏大,布局整齐,宫殿壮丽,商业发达,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。


元都城。蒙古至元四年(1267年)在金中都城东北郊外另建新城,仍称中都。九年改称大都,二十年筑成。蒙古语称为“汗八里”,意即汗城。外郭城周长28600米,南北略长,呈长方形。南墙在今北京城东西长安街南侧,北墙在今德胜门、安定门外土城旧址,东墙与西墙各在今东直门与西直门南北垂直线上。北面城门有二,其余三面各三。全城共有南北和东西干道各九,组成棋盘式干路。皇城位于大城南部稍西,宫城在皇城内东部。太庙和社稷坛置在皇城右左两侧,接近都城东西墙。都城内皇城外为居民区,分为五十坊。皇城之北积水潭为南北大运河终点,其北岸斜街市是最为繁华的商业区,其次是西城的羊角市、东城的旧枢密院角市。都城规模雄伟,宫殿壮丽,户口繁庶,商业发达,附郭居住各国商人甚多,“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,世界诸城莫能与比”(《马可·波罗行纪》)。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。

元大都平面图


猜你喜欢

  • 新闸镇

    即今江苏武进县西北新闸。民国 《江苏六十一县志》: 武进县西有 “新闸镇”。在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西北部、京杭运河北岸。面积约12平方千米。人口1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新闸,人口2200。唐时在运河上建闸

  • 肆卢川

    指今山西忻州市与原平县间之平川。《资治通鉴》: 西晋永嘉四年 (310) 刘琨大败刘虎,“刘虎收余众,西渡河,居朔方肆卢川”。即此。古地名。在今山西省忻州市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西晋永嘉四年(310年)

  • 大阳埠

    即今江西波阳县东北太阳埠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5鄱阳县:大阳驿在“府东北百里,路出浮梁县。《舆程记》:府东北二十里曰磨刀石,又六十里曰鸳鸯岭,又十里即大阳埠也”。

  • 瑞光塔

    在今江苏苏州市古城西南隅盘门内。是苏州最早的一座佛塔。寺原名普济禅院,三国吴赤乌四年(241)孙权为康居国 (在今中亚) 僧人性康建造。赤乌十年(247) 建十三层宝塔。今塔建于北宋景德元年 (100

  • 昭苏设治局

    1938年由伊宁县析置,驻昭苏城(今新疆昭苏县)。1942年升为昭苏县。1938年由伊宁县析置,治昭苏城(今新疆昭苏县昭苏镇)。1942年升为昭苏县。

  • 打略汛

    清置,属独山州。即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东打略。

  • 稗县

    即椑县。西汉置,属琅邪郡。治所在今山东莒县南七十三里。一说在今日照市西北。东汉废。即“椑县”。

  • 贡噶岭山

    即今四川稻城县南贡嗄山。贡噶岭县以此名。民国杨仲华《西康纪要》:“贡噶岭雪山,在贡噶废县南。”

  • 上马桥长官司

    明洪武十五年(1382)改上桥县置,属贵州卫。治所在今贵州惠水县东北二十里高镇。正统三年(1438)改属贵州宣慰司。万历间属定番州。清乾隆年间裁。明洪武五年(1372年)改上桥县置,治今贵州省惠水县东

  • 芜湖市

    1949年当地解放后由芜湖县城区及近郊析置,直隶皖南行署区,为皖南行署区驻地。治所即今安徽芜湖市。1952年复属安徽省。在安徽省东南部、长江南岸。面积 3317 平方千米(市辖区230平方千米)。人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