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阳县
西汉置,属河东郡。治所在今山西平陆县西南三门峡水库区。北魏时为河北郡治。北周天和二年(567)改为河北县。
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、黄河北岸。以“在大河之阳”(《汉书·地理志》注引应劭语)得名。汉、晋属河东郡。北魏、西魏为河北郡治。北周改河北县。西晋永嘉二年(308年),平北将军曹武屯军于此。
西汉置,属河东郡。治所在今山西平陆县西南三门峡水库区。北魏时为河北郡治。北周天和二年(567)改为河北县。
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、黄河北岸。以“在大河之阳”(《汉书·地理志》注引应劭语)得名。汉、晋属河东郡。北魏、西魏为河北郡治。北周改河北县。西晋永嘉二年(308年),平北将军曹武屯军于此。
即今黑龙江省大庆市西北喇嘛甸镇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安达直隶厅: 东清铁路有喇嘛甸站。
春秋楚地。在今湖北丹江口市南。《左传》: 文公十六年 (前611),“楚子乘驲,会师于临品”。古邑名。春秋楚邑。在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南。《左传》文公十六年(前611年):“楚子乘驷,会师于临品”,即此。
即今四川华蓥市南观音溪镇。清光绪《岳池县志》卷3:观音溪场“离城一百十五里”。
即今江苏江都市东南张纲镇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(1)古镇名。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东。明洪武初置巡检司于此。(2)今镇名。(1)在辽宁省建平县南部。面积160平方千米。人口2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万寿,人口70
①在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东南、陕西神木县西北之木伦河、窟野河。为黄河支流。《宋史·夏国传》: “麟州西城枕睥睨曰红楼,下瞰屈野河,其外距夏境尚七十里,而田腴利厚,多入讹庞,岁东侵不已。至耕获时,辄屯兵河
即今江苏昆山市东南四十里千灯浦。明嘉靖《昆山县志》卷3:千墩“相传其北三十里,地名木瓜,有墩九百九十有九,与此合为千墩,因名”。其下为千墩浦。淀山湖水由此入吴淞江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4苏州府昆山县:千墩
北宋置羁縻州,属茂州。治所在今四川茂县境。《宋史·蛮夷传四》:政和七年(1117),“涂、静、时、飞等州蛮复反茂州,杀掠千余人”。后废。
①在今河北冀州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4冀州:长堤“在城北,抵宁晋、新河县境。高丈余,长百三十里,以防滹沱漳河之涨溢。成化十八年知州李德美所筑”。②在今山东东明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6东明县:长堤“在县
即今浙江嘉兴市东南新篁镇。清光绪 《嘉兴府志》 卷4 《市镇》: 新行镇 “在县东南五十四里。镇东西广三里,南北袤二里。明施凤来 《庙记》 有云,界属嘉兴,脉连海盐、平湖,盖错壤在两邑之偏隅。沃上通流
清置,属清平县。在今贵州凯里市西北香炉山。旧有外委戍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