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寿山
本名黄土山。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北十八里。清《日下旧闻考》卷137引《大政记》:“永乐七年五月,营寿陵于北京昌平县东黄土山,封曰天寿山。”明十三个帝陵皆营建于此。
在北京市昌平区北。原名黄土山,又名东山、东榨子山。明永乐七年(1409年)营建山陵,因改名天寿山。自成祖以后,明代诸帝皆葬于此。
本名黄土山。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北十八里。清《日下旧闻考》卷137引《大政记》:“永乐七年五月,营寿陵于北京昌平县东黄土山,封曰天寿山。”明十三个帝陵皆营建于此。
在北京市昌平区北。原名黄土山,又名东山、东榨子山。明永乐七年(1409年)营建山陵,因改名天寿山。自成祖以后,明代诸帝皆葬于此。
明置,即今广西武宣县东六十里东乡镇。《清一统志·浔州府》:东乡堡“在武宣县东。藤峡之北户也。明万历三十二年置堡。县境东乡为瑶,西乡为玡,南乡、北乡为僮,惟玡最朴谨,僮瑶颇轻悍”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
战国楚地,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冈上。《史记·六国年表》:楚怀王十年(前319)“城广陵”。即此。古邑名。战国楚邑。在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蜀岗上。《史记·六国年表》:楚怀王十年(前319年),“城广陵”。
一作涧壁镇。即今江苏镇江市东南谏壁镇。南朝宋元嘉中,于谏壁置军戍守。即此。在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中部、镇澄公路与京杭大运河交会处,北濒长江。面积29平方千米。人口3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谏壁,人口2万。南
在今甘肃靖远县西。《晋书·武帝纪》:泰始六年(270),鲜卑秃髪树机能叛,“秦州刺史胡烈击叛虏于万斛堆,力战,死之”。即此。约在今甘肃省皋兰县东北一带。《资治通鉴》:西晋泰始六年(270年),“胡烈讨
在今河北沽源县北闪电河西之囫囵诺尔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 桓州:“有白泺,国言曰勺赤勒。”古湖名。又称白海、白海子,蒙古语称察罕脑儿。即今河北省沽源县北囫囵淖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桓州:“有白泺,国言曰勺赤勒
又名高平川、苦水、蔚茹水。即今宁夏南部清水河。《元和志》 卷3 萧关县: 蔚茹水“在县之西。一名葫芦河。源出原州西南颓沙山下”。(1)古称华池水。洛河最大支流。在甘肃省东北部和陕西省西部偏北。源于甘肃
即今河北三河市东二十里段甲岭镇,为遵化、玉田等县入京要道。清同治 《畿辅通志》 卷46三河县图: 东有段家岭镇。
战国韩邑,后入秦。在今河北邯郸县西南五十里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 昭襄王十三年 (前294),“向寿伐韩,取武始”。即此。西汉置武始县。古邑名。战国韩邑。在今河北省武安市南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秦昭襄王十
从八面通(今黑龙江穆棱县)至梨树镇(今鸡西市西南)。长24公里。1924年动工修筑,次年建成。今为城鸡线的一段。
在浙江省泰顺县南部。面积37.06平方千米。人口1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门楼坳,人口 6800。1949年属大安乡,1952年分为西洋、屿洋乡,1956年合置西洋乡。1958年属大安公社,1962年析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