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师洞
古名延庆观、昭庆观、常道观。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青城山第三混元顶峭壁间,为青城山道教宫观之一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1永康军:延庆观,“自会庆宫西行一二里,有观曰常道,乃古黄帝祠。《青城山记》云:在黄庭授经坛下。隋时建观。有张天师道陵遗迹及唐明皇御笔碑见在”。今庙观为清建。观内有唐开元十二年(724)玄宗手诏敕碑。
即“常道观”。
古名延庆观、昭庆观、常道观。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青城山第三混元顶峭壁间,为青城山道教宫观之一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1永康军:延庆观,“自会庆宫西行一二里,有观曰常道,乃古黄帝祠。《青城山记》云:在黄庭授经坛下。隋时建观。有张天师道陵遗迹及唐明皇御笔碑见在”。今庙观为清建。观内有唐开元十二年(724)玄宗手诏敕碑。
即“常道观”。
即今甘肃镇原县东蒲河。源出环县界,东南流经县东至宁县西南入泾河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3:彭阳县有蒲川河。
亦名耀德城。在今宁夏灵武县南石沟驿乡西,古为灵州戍守处。《资治通鉴》: 五代晋开运三年(946) 八月,“冯晖引兵过旱海,至辉德,糗粮已尽”。即此。
亦名对锦山。在今黑龙江省富锦市南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富锦县: “南: 对锦山。”
即今广西象州县东北六十里罗秀乡。清乾隆《象州志》 卷1: “罗秀墟在北下里,离城六十五里。”
又作首水。即今陕西渭南市东沋河。源出渭南市南大谷,北流入渭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 “首水南出倒虎山。” 即此。戴震改 “首” 作 “酋”。《长安志》 亦称酋谷水。
即今广东东莞市西北槎滘村,北接增城市界。清宣统 《东莞县志》 卷21 墟市有 “槎滘墟”。
亦作窴颜山。即今蒙古国哈努伊河与胡努伊河间之巴彦鲁集克山脉。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: 西汉元狩四年 (前119),卫青、霍去病分兵击匈奴,“北至阗颜山赵信城而还”。
在今广东乐昌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2乐昌县: 黄土岭隘 “在县东三十里,路通仁化县”。《清一统志·韶州府》: 黄土岭隘,“明初置高胜巡司防守,万历中裁”。
一名恶溪,亦名丽水。在今浙江省中南部。为瓯江支流。源出今浙江磐安县南大盘山,西南流经缙云县,在丽水市东南入大溪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处州丽水县:“东十里恶溪,多水怪,宣宗时刺史段成式有善政,水怪潜去,民
在今天津市区西北。以在沽水之西,故名。《清一统志·天津府一》:西沽“在天津县北三里,子牙河入北运河处也,其上流为大清河”。区片名。位于天津市红桥区东部。泛指红桥北大街与光荣道、大新街、小辛庄大街交会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