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太和城

太和城

①北魏筑,在今河南嵩县南,汝水东南岸。《水经·汝水注》:汝水“东北流径太和城西,又东流径其城北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1伊阳县:太和城“在县西南,后魏时筑。其后西魏得其地,置兵为防御之所”。

②唐代“河蛮”所筑、南诏重加修筑,为太和赕治所。开元二十六年(738)至大历十四年(779)为南诏都城。在今云南大理市北十里太和村一带。唐樊绰《蛮书》卷5:“太和城北去阳苴咩城一十五里。巷陌皆垒石为之,高丈余,连延数里不断。城中有大碑,阁罗凤清平官郑蛮利之文,论阻绝皇化之由,受制西戎之意。”《南诏德化碑》及部份城垣尚存。


即今云南省大理市北太和村。本河蛮所筑。唐开元二十五年(737年)为南诏王皮逻阁所取。次年,南诏统一六诏,于此建太和城,周十余里,为南诏政治中心。夷语称山坡陀为“和”,太为“大”,意即山坡上的大城。白语名岛熬,岛为“大”,熬为“村”,意即“很大的村子”。至8世纪末异牟寻徙都阳苴咩城。公元766年阁罗凤在城中所立蒙国“大诏碑”(即“南诏德化碑”)至今犹在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小七

    即今浙江嵊泗县西海中小戢山。明《郑和航海图》作“小七”。

  • 李诺平

    即今甘肃榆中县西北定远乡。北宋元祐七年(1092)改筑为定远城。《宋史·种谊传》:谊知兰州,“兰与通远皆绝塞,中间保障不相接,腴田多弃不耕。谊请城李诺平以扼冲要”。即此。金大定二十二年(1182)升为

  • 领南

    即岭南。又称领表、领外。指五岭以南地区。即“岭南”。

  • 辽庆陵

    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境索博日嘎苏木(辽庆州城)北二十里大兴安岭中之王坟沟(庆云山)。山麓有辽圣宗耶律隆绪、兴宗耶律宗真、道宗耶律洪基三帝及其后妃的陵墓。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• 木剌山

    即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、包头市西北之乌拉山。《新唐书·郭子仪传》:天宝八年(749),“木剌山始筑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,诏即军为使”。

  • 射贵湖

    又名上湖、芙蓉湖、无锡湖。在今江苏无锡、常州、江阴三市之间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 “南江东注于具区,谓之五湖口。五湖谓长塘湖、太湖、射湖、贵湖、滆湖也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92常州无锡县:上湖 “一名射贵

  • 富峪卫

    明洪武二十四年 (1391) 升富峪千户所置,属北平行都司。治所在今河北平泉县北。永乐元年 (1403) 徙置京师 (今北京市)。后废。明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升富峪千户所置,治今河北省平泉县北,

  • 傅险

    一名傅岩。即今山西平陆县治圣人涧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: “ (武丁) 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,得说于傅险中。”即“傅岩”。

  • 一百零八塔

    在今宁夏青铜峡市南黄河西岸陡峭山坡上。明嘉靖《宁夏新志》卷2:“一百八塔寺,在硖口山内,以塔数名。”为元塔。系为三角形的大型塔群。最上端的一座形体较大,其余各排较小。造型分别为覆钵式、宝瓶式、葫芦式的

  • 博城

    在今安徽阜阳市东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1颍州 “任城” 条下: “又博城在州东北四十里。《志》 云: 司马宣王使邓艾于此屯田,以备东南,盖仓城也。”